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重生明末装神弄鬼 > 第63章 大结局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入湖广进郧阳,海阔天空,建立山区基地。

    古郧阳地区一直是避难胜地,春秋末,伍子胥领吴军攻破楚郢都,楚昭王与大臣逃奔至郧,寻求秦国援助而还都。东晋陶渊明所载的桃花源人“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避难之地就在今竹山、竹溪(古武陵县)地界,属郧阳地区。明朝中期以后,政治腐败,又时逢连年灾害,大量流民涌入郧阳山区,为处置鄂川豫陕四省流民,明朝廷于郧县开设郧阳府。

    明朝建立的第二年(1369年),朱元璋考虑到郧阳山区(时称“荆襄”)居国之中部,山大谷深,林密土肥,得之者可凭之觊觎天下,遂派大将军邓愈率大军驱赶郧阳山区的居民,列郧阳为最大的封禁山区,“空其地,禁民不得入”,并设重兵扼守盘查,禁民进入。又七十年,明朝朝政腐败,官绅豪强疯狂侵吞农民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数以千百万计,遍布国中!郧阳山区以其广袤的山野沃土和七十年封禁恢复的丰厚自然资源,接纳了全国20个省的数百万流民于此生存。

    荆襄地区是当时最大的一个流民聚集区,破产的农民如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涌进,流民人数骤增到一百五十多万。今之十堰市地处荆襄地区西北部,元朝至正年间这一带就已有流民聚此,当时官府将这一带作为封禁区,是不许百姓迁入的,但是直到元朝灭亡也莫能制。明朝建国初,朱元璋延续元制,对荆襄地区仍实行封禁政策,明朝最大的封禁山区就是以今之十堰市为中心的荆襄地区。荆襄地区泛指湖广、河南、四川三省结合地,大约西起终南山东端,东南到桐柏山、大别山,东北到伏牛山,南到荆山,这里山峦连绵,川回林深。

    当时该地区人烟稀少,容易获得垦地。同时这里的气候介于南北方之间,比较温和,雨水适中,既可以种水田,也可以种旱地。这样的自然环境,南北方人在生活上、劳作上都易适应,因此流民把这里当作理想的归宿地。

    明代的《大学衍义补》说:荆州、襄阳、南阳三府兼有水路之利,“南人利於水耕,北人利於陆种,而南北流民侨寓於此者比他郡为多”。历朝统治者又为什么要对该地区实行封山政策呢?简单地说,就是“恐流民聚众闹事”,坏了统治秩序。朝廷采取强令驱赶和强制遣散流民还乡的政策,其结果导致朝廷封山与流民反封山的矛盾空前激化,终于酿成历史上有名的二次荆襄流民大起义。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明朝廷为了加强对郧阳山区流民的管理,设立郧阳府,府治郧县,使流民就地附籍,并设湖广行都司(郧阳抚台)协调鄂豫川陕四省处置流民事宜。此后205年间,郧阳府抚治面积不断扩大,郧阳抚台规模最大时,辖四省八府九州六十五州县,连天下闻名的西安府、汉中府、南阳府、荆州府、襄阳府都归郧阳统辖节制。

    如此之地,天然便是白莲教等教派的生根发展之地。而且北接陕西,明末农民起义的发源地。

    徐旭在郧阳府山区和偏远乡下大兴土木,建立坞堡,收拢流民,培植势力。再西进潜入四川,收白莲教当地信众,建立大后方基业。

    此时四川正处于奢安之乱期间,四川永宁(今叙永)宣抚司奢崇明及贵州水西(今大方一带)宣慰司安位叔父安邦彦的叛乱。奢崇明于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于重庆起事,安邦彦于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起兵。战争从天启元年(1621年)至崇祯十年(1637年),前后持续17年,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大规模交战持续9年。

    战乱中,四川巡抚徐可求死难,贵州巡抚王三善死难,被称作西南大将之冠的总理鲁钦兵败自刎,贵州总兵阵亡于贵阳城下。最后被四川巡抚朱燮元、石柱总兵秦良玉、四川总兵杜文焕等平定。

    徐旭娶四川一苗族中立势力土司之女为平妻,收该部土司之信仰,支援武器,在明军和奢崇明、安邦彦叛军势力之间左右逢源,发展壮大自身。

    为解锁商城功能,徐旭四处传教,收集信仰愿力,大地图到处跑,会明末群雄。《清代教门惑众手法》记载很多教派传教事迹,比如丹徒县僧人时济听人说,远在云南鸡足山的张保太\"精通禅理\"。于是远赴鸡足山云游,受张保太赠以《三教汇一》等书。返回苏州后,时济开始借医行教,每\"以活佛临凡\"劝诱世人,称\"功行圆满,即可口吐三昧,白日升天\"。还说自己的弟子秦顺龙等人夙有根基,是梁山公孙胜转世。蒋祖法等人都把时济奉为教主,后来听信时济的人越来越多,气氛也越来越狂热。在众多徒弟中,蒋祖法、秦顺龙两人成为积极分子。乾隆九年正月,大年刚过,蒋祖法认为自己已经功德圆满,特请师傅来验明。时济来到蒋家后,告诉蒋祖法等人,只要7天不吃饭,时间一到就可以升天了。蒋祖法于是带着儿子、儿媳、孙子等15人,一起前往太湖,还引来上百人\"送他归天\"。后来,除了朱顺天、宗正乾两人,其余13人全部在11天后饿死。这13人的闹剧引起了乾隆的重视。江苏巡抚陈大受亲自受理此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清廷上下大体弄清了惨案的来龙去脉,时济也被处死。

    还有肉手击打铁水,肉脚过火仪式等等。徐旭凭借商城之助,一一揭穿各地这些骗局,收拢信众。

    王光恩,与张献忠同起兵,号花关索。先为流寇,后被招降为官军。明亡后降清,为襄阳总兵。徐旭自然还是派王光恩、王光泰两兄弟跟着张献忠一同起兵造反,以农民军的名义劫掠为富不仁之富豪,尤其是满清八大皇商:范永斗、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那更是一个也不能放过。

    明末,“八大家”操纵张家口的贸易活动,并以商为名,暗中为满清输送军需物资和情报。他们在满清最困难的时候给满清提供粮食,是有名的汉奸家族。满清入主中原后,为“财赋有出,国用不匮”,顺治初年即将范永斗、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八位山西有功之商召入京城,赐宴便殿,入籍内务府,封为皇商。

    在那个年代,天灾人祸不断。李定国的父母不得不像许多的贫苦百姓一样,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乞讨。但是悲剧还是发生了,夫妻二人最后因为饥饿离世。李定国小小年纪,就沦为了一个孤儿。

    这个时候,年仅10岁的李定国遇上了一个改变了他一生的人—明末起义军领袖之一的张献忠。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改姓张。自此,李定国就留在了张献忠的身边。待他年长以后,他便开始跟随义父张献忠南征北战。

    张献忠那时候养子收了很多,是培植自己亲信势力的一种做法。徐旭既然知道历史,自然会让王光恩、王光泰两兄弟留意,半路把少年李定国从张献忠处截下,没法半路截下也会在李定国崭露头角之前,想办法通过利益交换把人要过来。徐旭自然是要把李定国带在身边,培养成白莲教的战神。

    培植自己的农民起义军队伍,派人混入大顺军。

    郧阳结交卢象升,捐助粮饷,派人混入天雄军。

    捐助物资,派人混入孙传庭的秦军。

    ......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下太原、占大同后,十一日,据宣府(今河北宣化)。十五日,破居庸。次日,陷昌平。十七日,大顺军包围京师,环攻九门。李自成驻巩华城(今沙河),派大将刘宗敏任攻城总指挥。十八日,大顺军将士爬墙而入,攻占外城。崇祯帝出玄武门(今神武门),登煤山(今景山),遥望烽火遍城郊,回乾清宫。

    是日晚,崇祯帝命太监将太子、永王、定王3个儿子分别送往外戚周奎、田弘遇家避藏。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解带自缢而亡。崇祯帝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崇祯帝对女儿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亲手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6岁的么女昭仁公主被杀,15岁的长女长平公主因用手挡剑手臂被砍断,幸存,于两年后病故。

    十九日晨,天色将明,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最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崇祯帝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徐旭对崇祯帝还是深为同情的,“末代汉皇”崇祯帝有多努力?

    崇祯帝每天批阅奏折,处理政务,从早到晚,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据史料记载,崇祯帝白天批阅奏折,接见群臣,晚上还要看奏章,经常彻夜不眠地操劳,有时候遇到紧急军情,可能连续几天都睡不了觉。有一次,他去给后宫的刘太妃请安,居然坐着就睡着了,把刘太妃心疼得直掉眼泪。

    而且,在这么忙的情况下,崇祯帝还坚持学习,每天下朝之后要参加日讲和经筵,向学问精深的大臣们学习,而且是非常认真地对待,并不是表面敷衍。

    另外,崇祯帝继位之初就发起了“文官不爱钱”的号召,并且自己以身作则。当政17年,宫里没有进行任何营建,吃穿用度都不讲究。

    可以说,崇祯帝是明太祖之后明朝罕见的勤政之君,之前那些荒唐皇帝的荒唐事,崇祯帝一件也没干过。无奈现实是残酷的,崇祯帝的勤政也好,节俭也罢,都没有能挽救大明,自己也成了亡国之君。

    在最后时刻,崇祯帝的表现仍称得上是一位好皇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吊死在了歪脖子树上。

    徐旭既然知道历史,自然不会任由历史重演。通过曹化淳的众多干儿子之一曹三通,把势力渗透到宫中,在最后关键时刻,把太子、永王、定王、长平公主、昭仁公主等皇室后裔接应出城。

    之后,自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等满清入关后,出兵收拾残局,一统全国。

    作者有话说:本来这本小说刚开始是源于数年前看了很多明末小说后,深感无书可看,想自己动笔写一本,然后平时有时间时就有意积攒了10几个g的明末文献资料。真到动笔后,才发现放弃电影、电视、游戏等等娱乐,抽时间码字真是很难坚持的一件事。尤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要钱,作者也是俗人一个,也有老婆孩子要养,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花大量时间在码字,家庭反对意见很大。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扑街了,一天收益才几毛钱。简单写了个大结局,算是对还在看此书的读者一个交代吧。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