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重生明末装神弄鬼 > 第62章 布局天下(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武平卫指挥使自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一直由宿松石良一家世袭任职。石良在朱元璋率兵攻克江州时,率宿松义勇赴九江支援朱元璋,被授以统兵元帅而留镇宿松,之后又在“鄱阳湖之战”中协助朱元璋打败陈友谅。明太祖朱元璋亲下诰命,敕封石良为武德将军,充任指挥,镇守亳州。

    百年前,石良后代子孙石玺任职武平卫指挥使时,与宁王朱宸濠书信勾结,朱宸濠叛乱平息后,石玺被流放,其子石坚承袭了武平卫指挥使一职,后因故被治罪,石玺在押运途中被混乱的百姓踢死,石坚也自缢于狱中。

    武平卫指挥使一职转为石家旁系承袭,自此一直低调不敢生事,唯恐被人抓住把柄丢了官职,平时不管事、不干事,是典型的“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官员。

    宋洪福之前通过贿赂武平卫指挥同知赵无极进行了上下运作。商丘县的宋集百户所原来世袭百户本来就是姓宋,原来百户去世后无子嗣,正好直接安排宋洪鹏冒充原宋集百户的族人承袭了百户之位,正六品。

    亳州境内与商丘县边界的是牛集百户所,武平卫指挥同知赵无极找个由头调动了原来的百户到其他百户所,让徐丁刀以试百户的身份统领牛集百户所,从六品。

    明代的卫所兵制,是吸取中国历史上的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制度是好的,但是实行多年后,早已崩坏。普通军户的屯田被大量侵占,底层军户与奴隶并无多少区别,他们不但要将辛苦一年所得收成中的大部分上交给卫所上级,还要在战争时期蒙受致命风险与敌人拼杀。卫所军人生活越来越困苦,逃兵也越来越多。

    明代郑若曾《筹海图编》卷三《广东兵防官考》就有记载,在嘉靖年间,有些卫所逃亡军士已达到在籍军士70%左右。

    到了天启年间,一些卫所的逃亡军士已达其总数的80%,许多边地驻军只剩下一半。宋集百户所和牛集百户所的军士也早已逃亡过半,余下的人也是生活艰难困苦,随时还会有人继续逃亡。

    以上种种,导致卫所的军官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不被重视,中低级军官官职也就并不值钱,宋洪福送出去一部分珠宝首饰,就把两个百户所拿下了。

    宋集百户所里还剩几十个姓宋的族人在抱团过活,宋洪福拿出粮食物资一诱惑,对方就上赶着认祖归宗,全员并入宋洪福所在这一支宋氏宗族。

    牛集百户所的军户,则挑拣了几户老实可靠的收为麾下,其余全被徐丁刀“卖给”了其他百户所。没错,最底层的军户对百户所来说也算是一个重要资产,毕竟平时得有人种地,战时得出人去打仗。

    徐丁刀带来的所部一百多名白莲教起义军战士,则分散安排入宋集百户所和牛集百户所安置,成为大明光明正大的“卫所军”。

    徐旭许愿刷新出来了水泥和建筑钢筋,水泥是900元商城货币每吨,可以购买999吨;建筑钢筋是3000元商城货币每吨,可以购买300吨。

    在明末,有钱有见识的大地主大士绅已经建设了不少坞堡。

    坞堡,又称坞壁,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大约形成西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

    徐旭直接仿照后世参观时见过的地主庄园堡垒格局,叫宋洪福组织人手按规划要求扩建了宋家庄。

    用钢筋水泥建造了宋家庄围墙建筑楼群,围墙楼有三层楼房,高达10几米,宽达6米,面向庄园外侧的楼墙进行加厚且不开窗,三层顶楼可供通行,对外的一侧还加盖围墙遮护顶楼守军,并开有弓箭射击孔可攻击来敌。顶楼每隔几十米还按地形地势建有望楼或角楼。

    每隔10米加盖隔断围墙,形成长10米宽6米的60平方的房间,每隔两个房间建设一个楼梯通往顶楼,房间门对开在楼梯口。

    新建成后的宋家庄围墙东西长300余米,南北宽200余米,大体呈长方形,占地近百亩。这一圈围墙就有将近300个房间,免费分配给护院壮丁居住,日夜安排人上顶楼巡逻。

    宋氏宗族安置了大部分族内的老弱妇孺在此庄园内居住,并招募了好几百忠诚老实的佃户和佣人。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