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唐:我为万民太子 > 第9章 毁于人类卑劣的欲望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李世民现在正在宫中喝酒,长孙皇后服侍左右。

    “高明(李承乾的字)终于开窍了啊,观音婢(长孙皇后小名)朕高兴啊,朕真的高兴,儿子终于不防着他这个爹了。”李世民又是一杯酒一饮而下,大哈一口气。

    “痛快,痛快啊。”李世民笑道。

    “二郎(李世民在家排在第二),我们的高明长大了,知道你的心思了。”长孙皇后说道。

    无论是长孙皇后还是李世民都感觉到高兴,李承乾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渐疏远了他们,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感觉到了陌生。

    可是在李世民眼里,李承乾那点小心思简直不要太单纯,就算防着他老爹,怕他自己犯错,他老爹把他太子撸了。

    还是那句话,李世民在李承乾公开造反之前,他都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想要撸掉李承乾,我说李世民一点都察觉不到李承乾要造反,谁相信,史书里没说,只是给失败者一点最后的脸面。

    在一位老帝王面前,李承乾的手段太过粗略,他没有经历过鲜血,没有经历过生死之间的考验,他始终关注着他于李泰的那点事情,怀疑着李世民,可是他不知道,他所想的一切都只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

    李承乾在家翻阅当朝典籍好多天,魏征也没有怪罪他,只是考校了一下李承乾,看到李承乾确实在学习当朝典籍后跟他说:

    “太子身居高位,当多研习本朝律令,若有疑虑,可寻臣解惑。”

    魏征是真正的盼着太子好,魏征死后,李世民又给他找了几个老师,这几个老师每日严格要求李承乾。

    原主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

    相比之下,孔颖达更是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这究竟是为的是太子还是他的美名,谁也不知道。

    至于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至于结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在一天下朝后,李承乾找到了李世民,他找李世民有两件事,一是讨论当今制度的弊端,二是让李世民别给他找老师了。

    前世李承乾造反,他爹错四成,他老师错六成,那种高压情况下又有几人能熬过去呢?自己贵为太子,却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更不如说是一个傀儡。

    呵!那些圣君不都是傀儡吗?文官的傀儡。

    “儿臣拜见父皇,儿臣此次前来,是有一些疑惑想要父皇解答,不知父皇是否有空?”李承乾说道。

    “讲,我听魏征说你在家研习当朝典籍多日,不知是否是关于典籍的疑惑?\"李世民问道。

    李世民此时正在处理政务,他只是真的感觉到李承乾对他的亲近了,因为之前李承乾除了他召见他之外,很少主动找他,更别说解惑了,不躲着就不错了。

    没错,李承乾是一个天才,但是他每次找李世民都是那种刻意的表现,是那种臣对君的表现,你是皇上,我是太子,我要向你展现才能,这样我才能保住太子的位置,都是这种形式的交流。

    亲父子之间竟然无话可说,荒唐又真实。

    “阿耶,我近期翻阅当朝典籍,看到了有一些疑虑,不知道是制度的缺陷还是儿臣自身没有研习到位。”李承乾直接用“阿耶”称呼了。

    “阿耶,我朝采取均田制,分地于民,与民同休,天下欣欣向荣,可是儿臣有一疑问,如果百姓人口增多该如何?要知道,我朝交税是按人丁交税的,百年之后,人多地少,又该如何。”李承乾问道。

    听到此,李世民放下了手中的政务,但是不久又舒颜一笑。

    “我们大唐的土地这么多,他们可以去开垦新的土地嘛。”李世民笑着回答道。

    对,就是这种思想,这个帝国最高统治者的这种思想蔓延到了整个朝廷,整个朝廷都为这项制度的完美而感叹。

    在古代,如果是按照国家完整的版图来说,中国可以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多人少的国家,在美洲的土豆,红薯,玉米传入中国前,中国的人口一直是几千万,人均土地是很多的,李世民有这个思维不奇怪。

    可是他们忘了地主的贪婪,他们忘记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忘记的小农经济的保守性,他们根本熬不到新田开垦好就会饿死,他们根本就不想远行去开垦新田,宁愿过的穷困潦倒也不愿意,如果要一个结果,就推翻旧王朝!

    周围的土地都被开垦完了,要开垦新田就要走去更远的地方,远行在古代是高风险的,而且地方政府也不会让你随意走动,就算最后让你逃走了,谁又有积蓄熬到第二年丰收呢?

    开垦新田的人家一定不富裕,不富裕就难以开垦新田,这就是死结,无解,所以这个制度在刚刚开始制定的时候就决定了它要将这个帝国在极其繁盛的时候,把它一把推入深渊。

    繁盛就意味着人口激增,人口增加必定会导致均田制的瓦解!

    “为什么父皇认为那些地不够种的人可以开垦新田呢?为什么父皇认为那些世家贵族不会兼并土地呢?”李承乾直勾勾看着李世民问道。

    “父皇你认为这个制度两百年后是什么结果呢?儿臣有一猜想,父皇看是否符合。百姓饥饿,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政府税收依然每人不变,比之前少的地,因为人变多了,赋税却涨了几十倍。”李承乾高声说到。

    李世民也不再处理政务,而是看着李承乾,眼睛眯着,思考这李承乾的话。

    “父皇,百姓无法存活就会造反,隋末起义近在眼前啊父皇!”李承乾说完这句话直接五体投地地给李世民拜了下去,不再说话。

    其实还要一点李承乾还没有说,就算租庸调制度的致命弊端,那就是账籍统计,说的简单点就是查户口。

    租庸调之所以能顺利实施,靠的是严密的账籍。

    该收你家多少租,多少调,依据是户籍;户籍之外,还有一本“账”,统计的是壮丁男子,按这个账本记录,来派“庸”,也就是徭役。

    唐代的规定是,一年造一次账,三年造一次籍。

    账籍分三份,一份存县里,一份送州,一份呈交户部。

    这个活,不轻松。国家这么大,经常要调查、登记、改动、校对,非常麻烦。

    就算是现代社会,有公路,有车,有电脑,有通讯设备,很多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也是很难的一件事,就这条件,还存在很多黑户。

    那我们想象一下古代,交通基本靠走,没有摩托车,更没有小汽车,基层公务人员也很有限;最最关键是,记录基本靠纸,但纸张很贵很贵,没有那么多草稿纸给你用。

    这么多困难在建国之初尚能克服,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几个不负责的官吏,可时间越长,这个官吏对不上,那个官吏也对不上,大家都不对了,这个制度也就名存实亡了。

    这个制度能实现吗?可以,但是难度很大,制度的制作者相信后代一定会坚持下去,可是人心这玩意,哪能如此高看,不是每个人都有那种高度的敬业精神。、

    更何况,这个工作的工作量大的可怕,有记载:一个官吏整理一年,今年的还没整理好,第二年的又改变了,痛苦可想而知。

    真的,有时候真的无可奈何,后来府兵制衰落,府兵每人都自带许多财务和粮食,在边关镇守的时候,边区的长官让他们把自己的财务上交,代为保管,然后带着他们去打仗,苛刻对待,就是想他们死掉,吞掉他们的财务。

    可怜啊!那闺中少女不知道丈夫早已死去,月月寄出相思信。可怜啊!父母不知道儿子已经战死还月月送补给。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李世民涨红了脸,大口喘着气,他想了想李承乾说的话,无解!

    他知道了故事的结局,他贵为天子,乃天地间第一人,拥有无上的权柄,精兵几十万,子民千万,他仍然破除不了土地兼并,百姓无地可耕造反的结局。

    他知道应该轻徭薄赋,他知道应该打压世家,把田地分给百姓。

    但是啊,皇帝总是绝望的,因为他们有一种无能为力,不是你尽力的事情无法做到,而是你知道你应该怎么做,不这么做的结局是什么,但是你做不到。

    李世民脑海中可以想到府兵制的瓦解,百万雄兵弹指间,灰飞烟灭,他可以想到均田制崩溃那些百姓的生活是怎样水深火热,他可以想到前两项制度奔溃后,那些官吏又会如何从户籍下手敷衍,他可以想到......

    这些制度生于人类崇高的理想,毁于人类卑劣的欲望。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