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海汉攻打马尼拉期间,随军出征担任后勤辎重和人员运输任务的民船着实不少,数量甚至比军方参战的战船还多。为了作战行动的实际需求考虑,这些民船也并非从民间随意征募,而是由数家与海汉关系密切的大海商向海汉官方提供船只和水手,以保证行动前后的军事机密不会对外泄露,毕竟他们干这种活也不是第一次了,能够比较熟练地配合军方的指挥和行动。
这些商家愿意拿出手上的宝贵运力去帮海汉军完成后勤运输任务,当然不是因为受到海汉官方的胁迫或是单纯地出于爱国目的,其中甚至还有来自大明的海商主动参与进来。他们如此积极地运作此事,除了对海汉军拥有必胜的信心之外,另一个主要原因便是为了能在战后的第一时间就从当地获取收益。
这些随军出征的船只和人员除了完成军方要求的运输任务之外,同时也会择机在当地购入或出售各种战时的紧俏物资,甚至是直接收购当地的房产地契。在战时无论是哄抬还是打压物价,总是会比和平时期容易得多,而他们有海汉军方当靠山,在当地使用这类极端的商业手段也无需有什么忌惮,很短的时间内便能从当地把随军出征的成本捞回来。
而海汉军方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对西班牙武装的打击,至于战后的管理和重建,按海汉惯常的做法都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完成。对于当地的一些关系到民生的商业领域,随军出征的这些商家会在战后第一时间就按照各自所长得到接手的机会,而这就意味着他们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以近乎垄断的方式去经营当地的一些民生行业。
事实也正是如此,比如在这次征西行动中出动船只最多的詹氏船行,就在战后接管了马尼拉港与甲米地港的大部分航运业务。老板詹贵甚至已经在甲米地港附近圈下了五百余亩位置最好的临海土地,用以在之后修建货仓和造船厂,而他只需向海汉官方付出极为低廉的土地租金即可。
而海汉军从当地收缴上来的各种金银珠宝和值钱物品,也需要通过这些随军出征的商家来进行消化,将其折价成海汉货币,才能记入到军方的账目当中。
第一轮的分红实际上在战事结束后的几天内就已完成,而那个时候三亚这边甚至都还没有公开前线的捷报。社会上层瓜分战争红利的进程远比外界所知快得多,等两个月之后拿到招商活动上来推销的这些经营项目,其实已经被蹲守当地的大商家筛选过一遍了。
当然了,对于资质和人脉都次一等的商家来说,此时由海汉商务部推出的这些项目依然是油水丰厚的香馍馍,值得投入关注和相应的资金去竞争。
与过往的海外殖民地招商内容类似,此次海汉商务部准备的项目依然是以农业开发为主,渔业、畜牧、农庄和种植园占据了大半。不过或许是考虑到马尼拉距离大明、海汉和中南半岛都太过遥远,官方在这次的招商中也是给予了比往常更大的优惠力度,在开发成本和未来几年的赋税方面都拿出了商人们所期待的减免政策,以此来吸引他们前往马尼拉投资。
马尼拉湾的南北方向都拥有数千平方公里的临海平原,其自然条件十分适合种植橡胶、烟草、水果、油料、香料等热带经济作物。而西班牙人在统治当地期间所进行的农业开发规模有限,几十年下来的开发成果甚至还不如海汉近几年在海南岛上的屯田速度。
当然要将此完全归结于西班牙人的无能也是不公平的,毕竟当地的西班牙裔和汉裔移民数量有限,而这两拨人才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军。除了一些依附于西班牙统治者的部落之外,占据人口多数的当地土著对于外来者组织的农业开发和基建工程并没有参与的兴趣。而海汉在打算开发当地的时候也要面对同样的问题,所以官方需要发动民间力量,让商人们在当地投资搞开发并迁入移民以满足劳动力需求。
跨海向当地迁入移民无疑是投资商们需要考虑的成本之一,而当地过去又并非汉人统治区,对移民的吸引力有限。所以海汉只能大幅度削减包括赋税在内的其他费用,降低商家投资的成本,以此来完成招商。
不得不说这些措施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商人们在施耐德公布了招商项目之后,都纷纷主动举手认购。这其实也是在官方预料之中的状况,如果给出这么多的优惠之后还应者寥寥,那就说明海汉的号召力下降到了一个可怕的程度。而现在商人们的反应基本上印证了官方在战前的预计,即还是会有大量商家看准了当地的开发费用低廉这个特点,参与到开发马尼拉的计划当中。
而商务部为商家所准备的定心丸还不止于此,考虑到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收益有限,所以商务部还准备在马尼拉兴建一批专门对产品进行深加工的作坊。制作烤烟、罐头、香水,以及制糖、榨油、酿酒等等深加工手段,都可以为农产品带来更为丰厚的利益。
不过最先进的工艺和配方大多在海汉官方手里掌握着,而且很多工序需要用到蒸汽机之类的高端装备,所以其前期投资要比普通的加工作坊高得多。而且考虑到工艺保密问题,目前还很难有私人独力承包这样的项目,只能出资参股,由官方掌控生产技术和设备的使用维护。
但即便如此,深加工项目也依然是让与会的客商们抢破了头,只要是跟海汉打过交道的商人,便明白这些这些先进的加工技术能让农产品的价值翻上数倍。这是真正值钱的东西,商人们都希望能够通过合作来逐步掌握这些市面上花钱也买不到的技术。
商人们以万元为单位争相加价,花钱如流水一般,这种热闹的场景带给了初次参与的李希深深的震撼。在此之前他对海汉的善于经营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认识,直到今天这个活动,只要施耐德出来说几句话,介绍一些尚在纸面上的计划,就能让这些精明的大商人疯狂砸钱,海汉的商业信誉有多么惊人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了。
而费策贤看到这种状况更是心中不是滋味,他前段时间才看过朝廷的邸报,去年大明为了应付内外战事,向各省加派税赋以支付兵饷总共三百万两。其中福建加派银十二万零八百零二两,广东加派银二十三万一千一百七十八两,这两地官府都是叫苦不迭,在递送朝廷的奏折上称加派银对地方压榨太厉害,民众已经苦不堪言,再征收赋税恐会激起民变。
但实际的情况又是什么样?或许底层的民众的确是没什么余钱来缴纳朝廷加派的赋税了,但在场这些来自福广的商人,个个都出手阔绰,恨不得要把马尼拉整个买下来,看起来哪里像是没钱的样子?
费策贤默默计算了一下,福广两地的商人在活动开始后出价的项目,加起来至少已经超过五十万海汉元,折算成等值的银两,比两省去年的加派银已经多了一半以上。费策贤很想去问一问无限喊苦说地方上已经没钱的那些官员,要怎么解释这些商人在海汉如此财大气粗的表现。
当然费策贤也能理解这些商人为什么不肯出钱捐助国家的战事,毕竟福广两地远离战场,不管是金兵南下还是中原内乱,对这些沿海地区的直接影响都是微乎其微,反而还会将战乱地区的人员和财产吸引到这些地方落脚,从而使得当地的经济出现病态的繁荣。
大明战事越是频繁,这些地方的商人反而越是容易赚钱,而将赚来的钱放到海汉人统治下的地区投资实业,显然更是一种稳妥的安排,这样就算大明有一天打得天下大乱,他们也不用担心自己没有退路。
“朝廷要钱,你们就喊穷!海汉人要钱,你们却争着给!”费策贤冷眼看着争相竞价的这些大明商人,心里却是窝着一团火无从发泄。
海汉从大明吸走的资源和财富越多,大明的国力衰退速度就越快,这个大的趋势,费策贤如今是看得很明白的。但对于这样的趋势他也是有心无力,根本无法阻止海汉在做的事情。
为什么海汉能够拥有比朝廷还要强大的号召力,能让岭南的这些守财奴如今心甘情愿地掏出家底,费策贤不禁开始思考这种更高层面的政治经济学问题。
海汉能为他们提供什么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条件?根据刚才所听的介绍,费策贤认为主要有三点:极低的赋税和开发成本,丰厚的投资回报,以及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而这些似乎正是大明目前最为欠缺的部分,商人都有逐利的天性,海汉所提供的条件能让他们稳稳当当地赚到更多的财富,那他们选择将资产向海外转移似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但即便如此,费策贤也不想原谅这些充满铜臭味的商贾。他的目光从这些人身上一一扫过,每一个曾经举手出价的大明商人都被他默默地记在心里。他决定要把这些人的名字和来历写进下一次的奏折里,将其吃里扒外的行径禀明朝廷,再由朝廷向地方施压,给这些人一些惩戒。
费策贤当然也明白,这一去一来就可能需要数月之后才会见到成效,那时候估计该砸到马尼拉的银子也早就运出去了,并不能阻止这些人将大明的资源奉送到海汉手上。再说就算朝廷有惩戒措施颁布到地方上,当地官员也多半会跟这些商人沆瀣一气,欺上瞒下混过去了事。
很无奈,但现实情况便是如此,大明在南海这个棋盘上只能暂时充当看客,眼睁睁地看着海汉在这一地区慢慢攻略、布局、经营,通过不断的向外扩张壮大自身实力。即便是意识到大明迟早也会成为海汉吞并的目标,费策贤也没有能力去改变现状。
“很想掀桌子是吧?习惯就好了。”
费策贤一侧头,见说话的人是荷兰特使苏克易。他其实对这个替红毛人卖命的汉人没多少好感可言,不过东印度公司近年来一直被海汉所压制,这事他还是清楚的,从某种角度来说,两人也算是同病相怜了。
海汉的这个招商活动虽然是公开进行,但能够参与的只限于海汉本国及盟国人员。换句话说,荷兰东印度公司是被排除在这个活动之外,没有资格去争取海汉官方发布的这些投资项目。东印度公司所能得到的待遇甚至还不如葡萄牙人,至少葡萄牙人在派出人员船只与马尼拉战役之后,已经得到了在当地开设商栈和领馆的许可。
而东印度公司目前甚至都还没得到进入马尼拉的贸易许可,估计最快也得等到这几天的活动结束之后。颇有点大家分完蛋糕之后,东印度公司才能登场舔盘子的味道。
苏克易对于这样的待遇同样颇感无奈,但海汉对东印度公司的态度一向便是如此,针对海外殖民地的招商活动从来都不让荷兰人参加。他知道自己就算申诉不公也没用,所以只能跟费策贤一样,以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情来面对海汉的这次招商活动。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