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我是夸你命好呢,还是嫌你倒霉呢?”
我歪着脖子像极了一个瘫痪患者,对师傅哭“救救我,help me”
“别给我拽洋的,麻溜收拾东西找人正骨去”
“臣妾做不到啊”
“.......”
在师傅悄声怒骂了第十个“我怎么收了你这么个玩意儿,造孽啊”的时候,终于把东西收拾好了,拉着我往外走,我经过前台的时候,看到前台眼中充满了三分震惊三分疑惑和四分怜悯与同情,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在去往“求医”的路上,因为我离偏瘫患者就差了个流口水,所以我在满目同情与可怜的眼神中,得到了一车大爷大妈不同程度的关爱。
“唉,我儿子和你一般大,姨看见你这么年级轻轻的遭这罪,姨就忍不住流眼泪。”一好心大姨边安慰我边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纸巾擦了擦眼泪。
“不是,大姨,我没事,我就是落枕了而已。”
“姨知道你乐观怕姨担心,但也不能随便编个理由糊弄姨”说完还不忘拿出个橘子剥了皮,掰开喂了我一瓣,我本想拒绝,但我半边身子动不了,刚打算张口拒绝就被橘子堵住了嘴。
我只好咬了一口,真酸!酸的我连忙把橘子吐出来,疯狂分泌口水。
大姨见状以为我犯病了,吓得连连后退,一旁的大爷看不下去了,当即就要掏手机拨打120,我一看这情况赶忙阻止,可我半拉身子不听使唤,竟在慌乱中直直向后倒去,“咚”的一声巨响后,我身边围满了呜呜泱泱的人,有拍照的,有打电话的,有哈哈大笑的,就连司机师父都向我投来了关切的眼神,仿佛在问我“你还好吗?”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动静太大把在前排休息的师傅给吵醒了还是因为师傅他老人家在那一刻良心发现了,他站起身不耐烦地向我走来,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天使。
“师傅!”
师傅嫌弃的把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我给拉起来,扶我坐回座位上后,接连向车上“关心”我情况的人道歉并说明情况。
这场闹剧也在临近目的地的时候结束了。
一直到下车,师傅都嫌弃的不想和我说话,甚至还怪我把偏瘫演的太像。差点闹到警察局。
我不服气的反驳“还不是因为你嫌我这样丢人,非要和我分开坐?不然我怎么会被一群大姨大爷围着问为啥会偏瘫。”
“你就不会说你落枕了?”
“我说了,谁成想热心大姨会喂我一个超酸的橘子,我当时头动不了吐不出来,半边身子也没发动。结果就不小心吓着大姨了。”
“你那叫不小心?要不是我被吵醒了,你现在已经被当成羊癫疯送医院打针去了。”
“那赶紧带我去正骨啊,你说的医生呢?”
“你家医生在车站啊?你是不是落枕把脑子落没了?”
我大人不记小人过,我身残志坚,我无力反驳。
去往正骨的路上到时没发生啥事,只是有点受不了路人询问和疑惑的眼光。
到了地方,我看了看“平乐正骨”四个大字,又看了看身边的师傅。
师傅面对我质疑的目光,直接把我拎了进去。拎进去的同时给我大致介绍了一下“平乐正骨”
平乐正骨起源于嘉庆年间,发展于河南省洛阳市的郭氏第十七世郭祥泰,平乐正骨的学术基础是平衡思想;它的冶疗核心是气血学说。
平乐正骨的学术思想主要应用于骨折、脱位和筋伤三个方面;平乐正骨是以中医传统手法正骨为主,以膏药、汤药、小夹板等为辅冶疗,疗效显著,患者痛苦感低,且冶愈后复发率低而著称。
“等下,你这意思是我落枕还会复发?”
“当初你爷爷说把你交给我,我就不答应。落枕哪能是人能自主决定的?”
“哦”
听师傅这意思,中医骨伤学术的根基应该就在平乐,所以我不用担心我这落枕冶不好。
想不到在有“十三古都”美誉的古城洛阳,平成郭氏正骨能够与龙门石窟、洛阳水席、洛阳牡丹并称为“洛阳四绝”
对于平乐郭氏正骨也许会有很多人不熟悉,但我相信肯定有许多人听说过一个传奇故事。话说平乐郭氏正骨诞生于清朝,由郭祥泰创立。
其后的几代传人都秉承祖训,致力于中医骨伤医学的发展、创新,使得源远流长的平乐正骨,由冶病救人的民间朴素医技上升为造福人类的中华骨伤科学。
郭氏传人医术精湛,声名远播,他们中有的曾应召进京,为慈禧太后的亲眷冶疗骨伤,并接受朝廷的诰封;有的当年曾为国民党高级军事将领冶病;有的在解放后曾为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看病,并受到***接见。
第二代传人郭树信创立了“整体辨证,手法整复,批竹固定,内外用药,动静结合,功能锻炼”24字诀。第三代传人郭贯田进宫廷冶病,慈禧太后赐五品顶戴并“太医乙人”匾额。经过二百多年八代传承,平乐正骨已经是我国骨伤科一支重要的学术流派,在中医骨伤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平乐郭氏正骨冶疗骨伤科疾病的特点是“三原则、四方法”,即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冶三原则,冶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疗法、功能疗法四方法。
对于药物疗法,平乐郭氏正骨提出了“破、活、补”三期用药原则,即跌打损伤早期,气血瘀滞,用药以活血化瘀为主;中期气血不和、经络不通,用药以活血通络为主;后期久病气血亏损,用药以补气血、壮筋骨为主。平乐郭氏正骨三期用药原则使骨伤科疾病药物冶疗有章可循,成为冶疗的“法”和“纲”。
这不,我和师傅刚见到诊冶医生,就听见“你这个是旧伤,原先断裂的地方没有完全愈合。只需要做一次复位,敷药后回家配合服药就能痊愈了。”
在平乐郭氏正骨后人所开的诊所里,患者刘女士听到医生的诊断后,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刘女士来自安徽,几个月前骑电动车时摔断了小腿骨,在当地医院进行了相关冶疗,但是疼痛感一直有增无减。
“再检查时,医生说我的骨头愈合不理想,需要开刀手术冶疗。”她偶然听说平乐郭氏正骨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河南。
“在这里听病友们说了平乐正骨的疗效,也听了医生对我腿伤的准确判断,我相信不用手术也很快就会好的。”
听着刘女士的话,我心中的不免对这位传说中郭祥泰老先生的后人产生了敬畏,心想既然这郭氏正骨这么厉害,那我这边种情况对他来说岂不是轻而易举的小意思?
当下就有了信心,直接躺病床上等待着冶疗。
在正骨冶疗中,郭医生运用他独特的手法在我脖子、肩膀、手臂处按摩游走,并没有出现我脑海里的疼痛,相反的是一种很舒服很酸爽的感觉。总之就是只要是被郭医生按摩过的地方都会很轻松,很神清气爽。
从郭医生在“冶疗的”时候,和我闲聊中得知,平乐郭氏有两大绝招,手法和秘方。
在平乐郭氏正骨第七代传人郭艳锦看来,郭氏诊疗骨伤病的手法自成体系,但在发展中也与其他流派取长补短,与先进的现代科技相结合,因而能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完善。
郭氏在理论上强调整体辨证,运用摸、接、端、提、推、拿、按、摩正骨八法和祖传的辨证、定槎、压棉、缚理、拔伸、砌砖、托拿、推按八法,用双手准确诊断、整复各种骨折和脱位,冶疗腰腿疼痛等常见病、陈旧性肩、髋关节脱位等疑难病尤为得心应手。
作为一种中医手法,郭氏正骨简便验廉,能很好解决百姓苦痛。进来时直不起腰,出去时正常走路,这种事情在我这太多了。”郭医生自豪的说
“创伤小,痛苦少,疗程短,愈后好。我想这就是郭氏正骨为什么能深受百姓信任。”
当我问起这一手艺传承的时候,郭医生笑容满面的向我讲述着,那骄傲与自豪是由内而外的散发着:“一看你就不知道,在2008年的时候,我们平乐郭氏正骨法进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平乐正骨能从乡间村落走向中医正骨的大舞台,离不开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郭灿若的妻子高云峰的努力和开拓。高云峰还是热播剧《大国医》中女主角的原型嘞”。
在新中国成立后,高云峰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带头公开“接骨丹”“展筋丹”“接骨膏药”外洗药和外敷药家传秘方,并抄写到大红纸上,张贴在洛阳最热闹的商业街——老城十字街头。自此,相传五代的郭家秘方开始属于人民。
之后,全国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家庭诊所已不能满足需求。1956年,在政府支持下,孟津县平乐村设立了洛阳专区正骨医院,平乐正骨走上了“官办”道路。
1958年9月,高云峰又带领儿子郭维淮和侄子郭宗正、郭维新创办全国第一所中医正骨高等院校——有“中医骨伤界黄埔军校”之称的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她被任命为院长。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在民间家传私授了200多年的平乐郭氏正骨,从此进入了国家高等教育的现代医学殿堂。
由于历史原因,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被迫停办了,但平乐正骨的传承没有停止过,郭氏门人也走向全国各地。
随着交谈的结束,我的冶疗也结束了,我按照郭医生的吩咐下床试着活动了一下瘫了大半天时间的身体,小心翼翼的扭了扭脖子和肩膀,发现不仅没有了任何疼痛感还可以随意活动。
我对平乐郭氏正骨的神奇,赞不绝口。
就像是东都漫士《洛阳赋》中对这一瑰宝的评价:“平乐正骨,杏林独秀;象庄妇科,医林奇葩。”
我好不容易可以活蹦乱跳,当然要就近游玩一番,就先去与平乐正骨齐名的龙门石窟吧!
和师傅来到龙门石窟后,经历了很长一段步行后,终于看到了两侧雕刻在山石上的佛像。
龙门石窟真不愧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它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喜欢龙门石窟的朋友们可以来洛阳游玩参观,龙门是由大禹冶水时所开凿的,鲤鱼跃龙门的传说也是发生在此地。
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
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
主要有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雕刻的卢舍那大佛、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外国人开窟造像,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不仅对国内其他石窟的开凿产生重要影响(如香港天坛大佛),甚至远及东亚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如日本奈良东大寺、韩国石窟庵等均受其影响。
传说大禹开凿的龙门山,就是现在龙门石窟所在。《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龙门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
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
传说中那个洪水泛滥的时期,洛水和伊水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类似于堰塞湖,当然在那个时期形成的规模远比堰塞湖大得多。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甚至遭受洪水之苦,于是带领人民首先疏通了洛水,使之注入黄河,而伊水受阻于龙门山,因此凿开龙门山使得伊水和洛水汇合一起注入黄河,从而解决了这里的水患。
鱼跃龙门的传说故事,便发生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李白《赠崔侍御》:“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诗中的“孟津”即今洛阳下辖县,北临黄河。
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今洛阳下辖县)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鱼跃龙门,又称鲤鱼跳龙门、鲤跃龙门等。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事业成功或地位高升。
龙门石窟虽说不是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但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也一样值得我们去深刻了解。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