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寒门宰辅 > 第三百一十四章 秋熟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恭喜老爷,恭喜老爷。柳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大胖小子,按照老身的估摸,可能有七斤。”

    稳婆跑了出来,喜笑颜开道。干她们这一行的,只要孩子生下来了,就会有红包。

    如果生的是儿子,红包就厚很多。

    李家可是临海城内顶级的大户人家,七斤重的大胖小子一出来,红包还能少吗?

    虽说不是女儿有点失望,但李盛一听这臭小子有七斤重,顿时也是大喜,连忙对身旁一脸欣喜的春香说道:“红包。”

    “好的,少爷。”春香比李盛还激动,还喜悦,哆哆嗦嗦的拿出了一个大的红包,递给了稳婆。

    稳婆伸手一捏,顿时乐开了花。是银子呢,有十两。这可是一亩水田的钱啊,李家果然财大气粗。

    李盛伸手从稳婆怀中抱住了儿子,但发现真的很难看,刚出生的小孩,皱巴巴的,皮肤更是难看。

    不过很快就会白胖起来。

    “少爷,少爷,让我看看,让我看看。”春香个子实在娇小,只能蹦起来,才能看见小婴孩。

    李盛笑着弯腰把孩子递给了她,她一脸激动,嘴巴就没有合拢过,傻乎乎的笑道:“呵呵,小少爷,小小少爷。”

    没过多久,陈好好也有了结果。另外一名稳婆抱着一个红色襁褓走了出来。

    李盛喷出了一口热气,希望是个女儿,儿女双全啊。

    “恭喜老爷,恭喜老爷。是个大胖小子,以老身的估计,不少于六斤半。”

    李盛脸上的笑容,有点勉强了。

    “哈哈哈哈。果然是一双儿子。”关勉哈哈大笑,捏着自己的胡须,对李盛说道:“李相公,还不快去祭拜祖宗?”

    李相公,也就是李老爷。

    他伸手接过了稳婆手中的次子,李元风。看了一会儿之后,把他交给了一旁的红袖。然后,他便往柳如是房间走去。

    “老爷,老爷。女子生产,男子不许进的啊。”

    李盛一把推开了稳婆,走了进去。

    “老爷”房间内的丫鬟、大妈见了李盛也是吓了一跳,然后连忙弯腰说道。

    李盛嗯了一声,来后来到了柳如是的身边。她睡着了,小脸蛋上满是惨白,没有一丝一毫的血色。

    “照顾好夫人,等月子后,如果夫人胖了。人人有赏。”李盛交代了一声,然后又去看了看陈好好。她倒是没睡,只是眼皮开始打架,很虚弱。

    “老爷。我生了个儿子。”陈好好一脸骄傲道。

    “好。好。你立功了。”李盛眼眶有些湿润,摸了摸她的小脸蛋,她不是瓜子脸,小脸蛋很有肉感。

    不久后,陈好好也睡着了。李盛出了房间之后,按照关勉的吩咐,带着长随上山祭拜了祖宗,告诉列祖列宗。

    李家终于不是独苗了。

    有一双儿子。

    长子李淳风、次子李元风。

    一个月后,李盛在李家办了满月酒。请了临海三大才子过来,热闹了一阵。

    很快,秋收到了。

    这漫山遍野的田地上,金黄色的稻穗,几乎压塌了茎秆,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尽是金色。

    这日上午,李家的一万亩良田,开始收割。最先下手的是那三百亩杂交水稻。

    经过几个老农的培育,这三百亩杂交水稻。有的是好稻,根茎粗壮,稻谷又多又丰满。

    有的是垃圾。

    一类杂交稻,根茎太纤细,而稻谷太重,立不起来。

    一类杂交稻,根茎粗壮,没有稻谷。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稻谷收起来,然后分门别类,计算好产出,选择产出好的稻谷,再进行杂交。

    重量都是晒好之后,干谷子的重量为准。

    而李家的三百亩试验田,就算是普通村民,也看出了一些门道了。那些好稻,长的真是太好,太好了。

    而李盛对那几个老农的交代,也不是什么秘密,迅速的在李东、李西二村传开了。

    难道李家少爷(老爷)(相公),真的能培育出每亩产出至少三百斤谷子的水稻吗?

    要是那样的话,我们岂不是发财了?

    连关勉都激动了起来。在李盛说出那番话的时候,他还喷茶了呢。

    但那点小小打脸不算什么,如果能种出每亩三百斤谷子的水稻,那大楚国,岂不是要发达了?

    李盛改良稻种,就可以名垂千古了啊。

    农耕之国,农桑为根本啊。关勉如何不激动?

    这日上午。李盛与关勉、王渊、吴用、赵伯禽站在田边,看着农民在挥汗如雨的割麦子。

    今天是先割试验田内,一看就知道出产会多的谷子。

    其他残次品,先放着。

    三百亩试验田之中,约有五十亩左右吧。李盛要把它们记录下来,分门别类。

    “这一亩到底能出多少稻谷呢?还得等晒干了,真是好焦虑。”赵伯禽打开折扇,扇了扇风。然后又说道:“如果出产高的话,那么我家就要种桑树了。”

    李盛看了他一眼,没有多说。如果粮食多了,粮食价格就贱了。赵家是临海首富,经商是本能。

    赵伯禽家,可能就不种水稻,而改种桑树了。

    这其实是一个弊端。大明朝的粮食产出,本来是在江浙一带的。正因为很多富户,改种桑树、棉花。因为丝绸、布匹利润高啊,所以才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不过这也是以后的事情了,短时间内,大楚国粮食还是会富足的。

    杂交水稻,第一个目标,每亩增产一百斤。相当于产能增加了一半,这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李盛也很期待,到底能提升多少呢?不过晒粮却需要时间。

    接下来几天,两天下雨,四天晴朗。六天之后。

    下午。

    李家在山下的一处庄子内。李盛等四大才子,以及关勉都是紧张的坐在府门外。看着家奴们,正在收晒好的稻谷。

    一个麻袋,一个麻袋的装好,去称量。旁边,赵管家亲自拿着笔纸,开始统计。

    这五十亩的稻谷,忙活了一个下午。

    待到傍晚时分,数据才完全出来了。

    “如何?”李盛等人一拥而上,问赵管家道。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