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明末大寨主 > 第1360章 望子成龙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因为即将结婚,赵云次打算把自己住的小木屋修一修,不敢说修成什么砖瓦大屋,但是好歹要扩大一二,然后还得请人打一些家具。

    当然了,这些都是不花钱的,他们父子三人齐上阵,然后刘老六那边也是招呼了几个邻居过来帮忙,没几天时间就是给搞好了。

    只是虽然邻居来帮忙不花钱,但是人家过来给你帮忙了,好吃好喝的总是要给的。

    为此他特地杀了两只鸡,又是把自己养的几头猪卖了一头。

    猪肉是被屠夫直接拖走了,这猪是要卖钱然后还贷款的。

    但是还是特地留下了一些边角料用来加餐。

    又是特地到了城里,打了几斤酒。

    算下来,其实也花了不少钱。

    但是看着扩大了倍余,敞亮得多的新木屋,赵云次露出了笑容,再回头看一旁帮忙做饭的刘

    家小娘子,自己的未婚妻,心情别提有多好了。

    兴许是察觉到赵云次再看她小娘子抬头看了过来,不过只是看了一眼就是快速低下头,脸上已然是出现了红晕。

    看着二儿子在这边过的不错,而三儿子的农场也是起步了,赵父虽然脸上高兴,但是内心里,其实依旧是不太满意的。

    在他看来,自己养了三个儿子,就没一个有出息的,全都是老老实实,被人踢一脚,屁都放不出一个来的老实人。

    别说其他的了,这三个儿子就连参军都选不上!

    这实在是让他自豪不起来。

    他们赵家,只是传统农家而已,但是赵父却是一直不甘心!

    他迫切的希望自家里能够出一个有出息的!

    最好是能够和自己当年一样参军当兵,然后比自己当年更进一步,成为士官!

    就和当年和自己一起参军的发小一样,参军打仗考上士官,到了退役年纪就回到家乡,成为巡警或者是其他公职人员。

    当年统一战争时期,赵父也是跑去参军,只是他虽然也当了三年兵,但是一直都是在地方部队服役,连战场都没有上过不说,而且三年下来后,也没能考上士官,最后只能以普通士兵的身份退役。

    唯一的好处就是分到了一份土地,然后加上以租代购令的土地,让他养活了一家老小。

    只是他妻子自从生了老三后,就是体弱多病,常年汤药不断,花费甚多,这家境自然是好不起来的。

    但是,赵父愣是用着汤药把妻子的性命给保住了,现在都还活的好好的呢,要是换了其他人家,怕是早就放弃了,那会硬生生用钱买药保着啊。

    但是赵父却是这么干了!

    就和他当年退役回乡的时候,领着军方发放的地契,哪怕是自己连个落脚的地方都还没有,但是媒人依旧是络绎不绝的找上门来。

    但是他谁都不要,就娶了同样是家境贫寒,还体弱多病,一看就知道不能干重活的她!

    只因为参军之前,他承诺过,一定会回来就娶她,她也说过一定会等她。

    她等了!

    他娶了!

    哪怕是后续的生活非常的艰难,但是赵父依旧无悔!

    然而即便是这样,这对于一个贫寒出身,父母都饿死了,直到参军之前,就没吃过饱饭,穿过暖衣的人而言,这样的人生已经算是成功了。

    但是,当年和他一起去参军的发小,最后以军士长的军衔退役,一回乡就是成为镇上的副警长。

    说实话要是不羡慕不极度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自己是没指望了,他也就只能指望着三个儿子有出息了,只是早些年还是苦,吃饭都难,自然也就无法让他们读书了,也就是勉强让老大去上了一年学,认得几个字而已。

    后来等他们长大了,就让他们去报名参军,可惜的是,三个人,就没一个被选上了。

    这让当时的赵父气的半死!

    按照道理来说,赵父当年就是参过军的,他们这三兄弟属于根正苗红的二代子弟,报名参军的话是有加分项的,只要条件过关,那么军方一般都会优先录取。

    奈何,这三兄弟的各方面素质却是有所欠缺。

    因为大乾内的军人社会地位极高,不管是权贵阶层还是普通中产,又或者是农家子弟,都视从军为人生最优选项。

    权贵子弟不用说,而中产家庭的话,如果自家儿子有这个天赋的话,也会尽可能的供他们一路读到预科,然后去报考武学堂或者海学堂,当然了,如果能够提前考上少年军校、皇家青年军校的话,那么就更好了。

    因为在大乾帝国这种拥有实封贵族的帝国里,贵族阶层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体,贵族以及极少数的高级文官、超级富豪,一起构成了大乾帝国的上层结构,也就是所谓的上流社会。

    而怎么才能成为贵族?自然是以军功封爵,又或者你是个超级天才,以学术封爵。

    相对比之下,从军当军官,然后立下军功封爵,是挤入帝国上流阶层是一条最容易的方式。

    就算无法封爵,但是军官的收入以及身份依旧高昂,同时退役后也能够顺利转业到地方当官,怎么都不会差。

    这些权贵或者中产子弟,都是想要当军官!

    而普通农家子弟的话,除了极少数天才能够一路拿奖学金考上去的话,他们绝大部分人都会视从军为人生第一选择。

    军官的待遇高,士兵也不差啊,能够混到士官的话,那么就更好了。

    到时候退伍回来,少说也是一个巡警,照样吃公家饭。

    如此也就导致了不仅仅每年报考武学堂、海学堂的学子众多,每年报名参军当兵的农家子弟更多!

    很多风气尚武的地方,每年征兵的季节,那是所有条件符合的年轻人都会跑去应募的,兵员众多,这条件自然也就高了,再加上有些人的父亲是军中退役的,从小就锻炼身体,接触一些最基本的军事知识,甚至参与民兵部队的一些活动等等,基本的军事素质不低。

    所以如今想要在大乾帝国当兵,其实并不容易,身体素质要相当出色才行。

    而赵云次他们三兄弟,年少的时候家里困难,也就老大读了一年书,其他两人都没读书。

    后续参军也无法入选,也只能是跑出去打工学技术了,反正光靠种地的话,家里的土地可养不活他们。

    他们几个人陆续出去务工后,老大还算好,人够聪明,又肯吃苦,跟着一个修蒸汽机的老师傅鞍前马后好几年,学了几年后今年已经算是勉强出师了,在上海那边找到了修理机械的工作,虽然是刚起步,但是月薪,已经是达到了十多元,未来可期。

    但是老二和老三,就是缺了点,让他们去外头做工,只会傻乎乎的做工,也不知道偷师,也不知道讨好那些老师傅学几手。

    这不就只能一直在那些工厂的最底层混日子嘛。

    最后没办法,只能是选择移民了。

    至于回家种田,家里的田地可没他们两兄弟的份。

    不是他偏心,不给这两个儿子分哪怕半分土地,而是家中的土地就那么多,如果只是让一个儿子继承的话,还算可以。

    但是如果拆分给两个儿子甚至三个儿子,那么这点土地也就不算什么了。

    就算是获得他全部土地的老大,也是无法依靠土地过上多好的日子,老大还是得在上海那边工作,家里的土地所处只是一个帮补而已。

    如今老大的儿子也是有六岁了,明年就是到了入学的年纪,赵父和老大这两父子,正在拼命存钱呢,存钱干啥,自然是上学的。

    这年头读书可是很贵的!

    这几年下来,他也是知道老二和老三对自己有不小的怨言,但是他依旧没有后悔。

    如其三个都浑浑噩噩,还不如全力扶持老大呢,至于为什么不是老二和老三,这事只能怪老天了,谁让他们出生的晚。

    帝国施行的可是嫡长继承制,法律明确规定,贵族的头衔以及赐地、封地俸禄或者是其他明确和头衔绑定的资产,是绑定在一起的,这些财产和头衔将会严格按照嫡长继承制由嫡长子继承。

    并且是不承认庶子的继承权!

    因为帝国法律明确规定一夫一妻制,只有丈夫和合法妻子所生的孩子,并且孩子出生的时候必须要有其他贵族或官员、军官等拥有官方身份的人在旁亲眼见证,并提供担保公证,这个孩子才能拥有合法的头衔继承权。

    避免狸猫换太子,或者冒出来私生子等情况败坏贵族体系!

    帝国虽然只对贵族的继承制度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和限制,对普通人的继承一般不作明确限制,你只要乐意,可以立下经过官方公证的遗嘱,把资产留给任何一个人,甚至猫狗或者直接捐献。

    但是如果没有遗属的情况下,自然是按照法律由直系亲属继承了。

    大体上,大乾的继承法是比较完善的,只要生前立下遗属,你爱咋地咋地,把钱全部烧了也行。

    如果没有遗属,则是按照官方分配。

    不过实际上帝国的诸多权贵阶层甚至是中产阶层,他们也是效仿贵族的继承制度,因为财富以及社会地位,是需要积累的,而且往往是好几代人的积累,中途如果分散的话,很容易就家道中落了。

    因此大部分权贵以及中产,都会把绝大部分的产业都留给嫡长子,只给次子一点点然后打发出去自谋生路。

    甚至在农民群体中也很经常看见这样的情况,长子在家继承家业,并在家种田,次子们则是外出闯荡,或者是移民,或者是去城市里打工。

    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如今大乾社会现状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而这种制度,有贵族继承制度的影响,也有着当代社会的工商业高速发展有极大的关系。

    大乾如今是工厂遍地,工业革命的爆发,带来的是众多非农业的就业岗位。

    工厂里需要工人,商店里需要店员,餐厅饭店里需要各种服务人员。

    工商业的发展,让大乾出现了众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工作岗位,并以容纳越来越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剩余劳动力。

    很多人在农闲的时候,都是会选择进入城市务工赚钱,而有的年轻人更是常年待在城市里工作,已经是很少回家了。

    工商业提供的丰富就业机会,这才是让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度在民间得到了自发慢慢所形成。

    毕竟次子离开家乡后,在外头也能够找到工作!

    就算是找不到工作也没关系,移民屯垦司永远都欢迎人们移民到边疆省份或者是海外领地去。

    本土的诸多边疆省份,南洋、美洲等诸多海外领地,可以容纳的人口可多了去,不用担心没地方去。

    工商业发展以及移民,确保了社会体系的稳定,也是间接影响了民间的继承制度。

    毕竟被赶出家门的次子们如果找不到工作或者无法移民,无法养活自己的话,那么父母就算是再狠心,也是不会把次子赶出门让他们饿死的。

    赵云次他们这一家,也只是大乾帝国里诸多农村家庭的一个普通家庭而已。赵父选择了长子,他的另外两个儿子自然是自能自谋生路了,这两个次子最终还是选择移民,在库里开始了新生活!

    但是,他却是依旧不满意!

    移民到库里,看似有了大片的土地,生活能稳定下来,但是那又如何?

    老老实实当一个农民,是没有前途的!

    他的这两个儿子,就算是再努力种田,顶多也就是吃饱饭而已,了不起吃的好一些。

    但是未来有限。

    这么下去的话,哪怕是赵云次过几年生了儿子,依旧无法把儿子供出来。

    赵父可是很清楚,要供养一个孩子上学,可是相当不容易的,哪怕是小学都不便宜,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而言,那是需要咬牙支撑的。

    赵云次如今在库里移民屯垦,看似未来不错,但是在赵父看来也只是中规中矩而已,其实他更希望的还是赵云次能够在大城市混出头来,就和老大一样学上一门技术然后在城市里立足。

    老大苦学几年,今年已经是到了上海工作,成为了一个蒸汽机维修师,已经是有十多元的薪水了,等过几年,混的好的话,拿个二三十元不成问题。

    一年下来就是三四百的收入了,这个收入已经勉强算是帝国的中等收入了。

    有了老大这份工作,他们赵家翻身成为体面人家大有指望!

    而老二和老三,一年累死累活种田,也不可能获得这么高的年收入。

    只是,人有各自的机遇,技术也不是那么好学的,既然赵云次选择了移民屯垦,那么赵父也不会反对,毕竟人总得活着不是。

    当赵云次的婚期临近的时候,赵父再一次把赵云次还是老三也是叫到了身边,这一次他是用着很慎重的语气道:“既然你们两个人已经在库里立足,那么就要好好的干下去!”

    “这种田怎么样不用我说你们也知道该怎么做,但是我要说的却是未来,等你们以后有了孩子,一定要让他们读书,最少最少也要读完小学,这样去报名参军的时候,才能够顺利选上,听我那发,兴许过个十年八年,当兵最少都要有小学的学历了!”

    赵父对自己的三个儿子,没一个能参军还是有很大怨念的!

    对自己的三个孩子都没能好好读书,他也是有些自责的,但是奈何当年实在是穷。

    这儿子指望不上,指望孙子总行了吧!

    赵云次的婚礼很顺利,赵父在赵云次的婚礼过后,就算是坐上了火车返回老家。

    他并不知道,在他走了后,赵云次养的鸡鸭开始大批出笼,连带着其他的几头猪也是顺利出栏卖掉。

    把这些牲口卖掉后,他不但还清了银行那边的贷款,而且还存下了五十多元。

    然后用这些本钱,他继续购入十多匹中亚马的马驹,另外还养了一批羊。

    他盘算过,养猪虽然也赚钱,但是养起来太麻烦,他夫妻两个人也养不了多少。

    而且因为养猪的人多了,价格已经是开始下降

    而养羊和马的话,则是稍微要简单一些,地方够大都可以直接放养,而地方的话,也不用花钱,直接去官府申请说你要放牧,官府能够直接给你一大片的草场!

    这是因为库里官府正在鼓励农户养马和羊。

    养马不仅仅是因为军方的需求,而是帝国对马匹的需求一直都是极高,常年供不应求。

    而羊可有产出羊毛,可以用来发展纺织业,所以羊毛一直也都是供不应求的

    赵云次盘算过,他们夫妻两人养马和羊,再加上鸡鸭以及种田,虽然可能会忙到飞起,但是应该会存下更多的钱。

    到时候,一年下来多了不敢说,但是百元左右还是能够存下来的。

    注意,这不是收入!

    而是存下来的钱!

    就算是他大哥这几年,每年的收入也不过一百多而已,等若干年后,顶多也就三四百元的收入,但是能不能存下百元还是两说呢。

    其实赵云次的生活,比赵父想象的还要更加好一些!

    不过就算是赵父知道了,恐怕也不会满意,他依旧坚定的认为,参军成为士官然后退役吃公家粮次啊是最好的,再不济也要在大城市里工作,成为一个体面人。

    在乡下种田是没出息的,不管是在老家种田还是在库里种田都是如此。

    赵父的想法是偏激的,但是赵云次的老丈人刘老六不是这么想的。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