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假太监:从攻略贵妃开始 > 第三百三十二章 幸福刚开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四月下旬的天气,有些闷热。

    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组成一个个陌生而和谐的小村子。

    这样的移民村,每个县多达二百到三百个。

    具体视地形和田亩数量而定。

    说是陌生,因为原住民都不在了。

    大伙儿都是新人。

    从人去楼空,到人满而兴。

    只是搭把手,出一膀子力气的事儿。

    垮塌的房子,重新建。

    年久失修的,翻修一新。

    近半个月,各个村的移民在新人村长的带领下。

    一起劳作,一起分房。

    大家原本空着两手来的。

    如今的房屋,田亩,包括一人一担粮食,一家一把锄头,一把菜刀,一把镰刀,两套被褥。

    都是东宫,长公主免费发放的。

    家家财产都在同一水平线上,就少了嫉妒和攀比。

    偶有争吵拌嘴,也在村长的调解下,很快就握手言欢。

    不患寡而患不均。

    和谐,建立在最基本的公平之上。

    月塘村,就是这样的移民村。

    村口有棵三四人都合抱不过来的皂角树。

    树下有一副大大的石碾子。

    北面,是公有的晒麦场。

    南面,是五亩大小的一片荷塘。

    东西方向,更有终年不息的溪水流进流出。

    荷塘月色,因此得名。

    月塘村的移民,对新家喜欢的不得了。

    那么大的皂角树,全村人洗衣服都不愁用了。

    虽说集市上有更好的肥皂和香皂卖。

    大家刚被收容到雍丘,集中洗澡、理发、等待分配的那三天。

    每家都发了巴掌大一块肥皂,确实比皂角更好用。

    但想到一文钱一块,村长家用的香皂更是三文一块。

    大家伙儿就舍不得买了。

    全家都没几件衣服,节约成习惯了。

    荷塘,当然也是公有的。

    可每年养的鱼儿,采的鲜藕,不是家家都有份儿么?

    更别说,夏日晚上。

    在荷塘边,大皂荚树下纳纳凉,吹牛聊天。

    那是别的村,羡慕都羡慕不来的福分。

    距离麦收,还有十天左右。

    趁着清闲,不少人搬着板凳,一早儿就跑来占位子了。

    因为,每天晚上。

    年轻的村长于忠福,都会给大伙儿讲讲东宫的规矩。

    当然,男女老幼最喜欢听的。

    是小于村长退役前,跟着长公主,杨长史策马杀敌的故事。

    令百姓们扼腕叹息的是。

    作为一队之长的于忠福,却在前不久的京郊大战中。

    失去了一只右胳膊。

    要不然,凭借他的战功,升个小旗官,都妥妥的。

    大家喜欢听于忠福打仗的故事。

    也是想从那一次次胜利中。

    找回自己的信心。

    二十多里外的两面坡,隔着小运河就是辽鞑子的活动区。

    好不容易有了新家。

    大伙儿不想再过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了。

    长公主的飞燕军,杨长史的日月新军每次都战无不胜。

    所有人都衷心希望。

    他们有一天,能把辽鞑子从京畿之地赶走。

    赶到江北去,赶回鞑子们的草原老家去。

    飞燕城和京南五县,如今人口都过了八十万。

    不论是飞燕军,还是日月新军,都不愁兵源。

    大量的伤残官兵,或者独子,亦或是家中顶梁柱,都被劝退了。

    他们拿着丰厚的退伍金,下到基层,至少都是个村长、镇长。

    这些人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懂规矩,有纪律。

    他们是稳定新得之地的重要基石。

    宣讲东宫的条例和战绩,也起到了稳固人心的良好作用。

    当于忠福拎着心爱的铁皮水壶,走来晒麦场的时候。

    大伙儿都热情地问候欢迎。

    “哈哈,村长,您今儿可迟到了哟!”

    “就是,小于村长,咱们还等着听你讲两面坡伏击战呢!”

    “那啥,村长,咱们家草儿长得多水灵,肥水不流外人田。”

    “您看……”

    “可拉倒吧,董家婶子,你家草儿除了胸大屁股大,能有我家桂花水灵?”

    “得了吧,李家的,桂花才多大?来月信没?”

    “咱农家人讲究个啥?”

    “不就图个胸大屁股大,好生养么?”

    “哈哈哈哈!”

    ……

    于忠福还不到二十岁呢,被搞得面红耳赤的。

    村里人,实在太热心了!

    这才相处几天?

    说媒的都好多起了。

    桂花那丫头他见过,羞羞怯怯的确实挺漂亮。

    可人家才十二岁好吧?

    草儿妹子年纪倒合适,可那张大脸盘子粗眉毛。

    比娘子军女兵,还生的五大三粗呢!

    真不是我的菜啊!

    董家婶子,对不起了。

    “各位各位,说媒的事儿不着急。”

    “来日方长……哈哈,来日方长!”

    “今儿,我去了涌泉镇开会。”

    “长公主体恤大家耕作不已。”

    “特意拨下一批大牲口。”

    “我们月塘村分到了五匹驽马、两匹骡子,三头犍牛。”

    “算是第一等的待遇。”

    “隔壁的瓦田村,还少了头耕牛呢!”

    大家伙儿顿时被吸引住了。

    都知道前线还打着仗。

    大牲口可是宝贝。

    原本就算有的,也被辽人抢了吃了。

    村里近两千亩耕地,光是靠人力,绝对种不完。

    就算有了十头大牲口了,农忙时节,也远远不够。

    但有总比没有强吧?

    五个县,一千多个村子。

    东宫上哪儿?去找足够的大牲口去?

    好在,北方就种一季麦子。

    秋天只种些杂粮、蔬菜。

    很多人都懒得翻地,直接在麦茬子地里刨坑下种了。

    当然,能深耕一回,自然是最好。

    有些老农就急切的问道。

    “村长,大牲口怎么分配呀?”

    于忠福哈哈笑道。

    “长公主体恤大家,把军中的驽马都分配下来了。”

    “希望大家多多珍惜。”

    “大牲口是村里的共同财产。”

    “我打算挑两个懂行的老人家来照料。”

    “当然,如何使用,大家抽签,轮着来。”

    “到了入冬前,听说还会下拨一批,直到够种麦子才行。”

    “这样,每家每年,交两斗精粮或者五斗杂粮。”

    “就算大牲口的使用费。”

    “当然,我这个村长,两位养牲口的老人家一年的嚼谷。”

    “也就不另外征收了。”

    “这个,跟一亩地一斗麦子的年税不搭噶!”

    晒麦场上,顿时爆发起一镇欢呼声。

    长公主征收的税赋,已经很低了。

    人头税,秋粮税也没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