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东晋五胡风云录 > 第1章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公元361年,升平五年。

    这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年份。

    司马聃死了没过多久,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忧思中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毕竟他人生的辉煌时期,都是司马聃在位的这十七年中。

    听到噩耗,他茶不思饭不想,愈发感到苍天不垂怜大晋,令一代英主早逝,本就病恹恹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了。

    他最后写下了章草《寒切帖》,丰润灵和,笔势流畅,体态圆丽,现藏于天津博物馆内。

    里面唯一提到的人是谢司马,也就是刚刚辞去荆州司马的谢安,对他寄予厚望,可以带领大晋人民奔向幸福小康和谐社会的不二人选。

    这位创造了“东床快婿”,“入木三分”等成语的前右军将军,与世长辞。

    兖州长史王蕴回京任光禄大夫、五兵尚书

    在家为弟守丧的谢安,被司马昱启用任命为吴兴郡太守,其后被征召入朝,担任侍中,又升任吏部尚书、中护军。

    成为一名冉冉升起的“政治老星”,时年已是四十一岁。

    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大哥谢奕的儿子谢玄送往谯郡,在陈谦麾下担任了兖州参军一职。

    年底,陈谦将长子陈望送到建康,由崇德太后抚养。

    朝中并无非议,因为大家皆知陈谦曾救过先帝司马聃及崇德太后,眷顾殊荣,实为两代广陵公父子为晋室不惜效死而得。

    公元362年,晋哀帝司马丕改年号为隆和元年。

    大司马桓温再度上疏,请陛下迁都洛阳,以便更好控制朝廷。

    满朝文武不是桓温的党羽就是畏惧桓温的人,无人敢应对。

    但其理由被散骑常侍、著作郎孙绰在朝堂上一一驳回,孙绰讲道:“洛阳是有几代先帝陵墓,但建康何尝未有?若迁都洛阳,南渡后,建康先帝们的陵墓谁来看护祭祀?且令百姓、士子,官员舍富庶安乐之地,去四战之城,出不足百里就达敌国,时时冒着胡虏攻击之危险度日。更何况离祖坟,弃生业,富者无三年之粮,贫者无一餐之饭,江南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奔走数千里地,恐半数以上死在半路上了。如果迁都洛阳也可,不过得派一有威名、有实力的良将,荡平洛阳周围五百里河南之地,通运漕、垦荒地,兴商贾,驱盗匪,然后可徐议迁徙耳。”

    有理有据,满朝文武大多赞同,此事又不了了之。

    桓温闻之,并未对孙绰打击报复,因为孙绰的名气太大了。

    而桓温为数不多的优点之一就是极其尊重人才。

    于是桓温在江陵发表了自己署名的评论员文章,讥讽孙绰道:致意兴公,何不寻君《遂初赋》,知人家国事邪!

    大体意思就是说孙绰同志,你为什么不拿出你当年做的《遂初赋》看看,你当年是怎么说的?以松树借喻自己的远大志向,不肯做枫树、柳树之类的平庸之辈,现在又跳出来阻止国家大事,你懂什么?

    郗超岳父,中军将军周闵调回建康任中领军,散骑常侍。

    尚书仆射柏杰举荐,野王太守由前车骑将军之子庾冰之子,右卫将军庾希担任。

    公元363年,晋哀帝司马丕改年号为兴宁元年。

    二月,陈谦之母苗薇病故,陈谦整夜哀痛,不能度日。

    举家迁回建康,将母亲与父亲陈?合葬于鸡笼山陵园。

    根据晋制,丁忧守孝三年。

    上书推荐谢石都督淮北诸军事。

    公元364年,兴宁二年。

    四月,因司马丕加大了嗑药剂量,不食五谷,只食长生的红色小药丸,最终病倒,已目不识人。

    大臣们只得请崇德太后再次垂帘摄政。

    于是,褚太后每天早晨领着一名六岁的小朋友陈望,不得不又朝九晚五的上班了。

    会稽王司马昱在谋臣江?、王坦之策划下,欲试图遏制桓温在西方的势力,以朝廷名义加桓温为扬州牧、录尚书事,令其入朝参政。

    桓温上表拜谢,推辞之。

    七月,晋廷复召桓温入朝。

    桓温大怒,八月统精兵五万沿江而下至赭圻(今安徽繁昌县内),离京师不足三百里,建康大震!

    司马昱忙遣德高望重的左民尚书车灌前往赭圻,苦劝桓温停止继续前进。

    在车灌的劝说下,桓温辞录尚书事,遥领扬州牧。

    并在赭圻加修城池,驻军不走了,以威慑朝廷,其野心更加暴露无遗。

    同时,桓温向朝廷提出了不继续东下的条件。

    加三弟桓豁为右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都督荆、梁、益三州诸军事。

    加幼弟桓冲为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假节,都督江、宁、广、交四州诸军事。

    一转手,将自己的辖区交给了两个弟弟。

    在又一次的政治博弈中,司马昱还是败了下来,真是枪杆子里面才能出政权。

    公元365年,兴宁三年。

    一月初,因司马丕拉着皇后王穆之一起吃长生不老药,导致王蕴之妹王皇后率先离世。

    一月底,司马丕在西堂去世,享年二十五岁。

    司马丕死后谥号为哀,和王皇后并葬于安平陵。

    晋哀帝司马丕没有后嗣,褚太后下达诏令:

    帝遂不救厥疾,艰祸仍臻,遣绪泯然,哀恸切心。琅琊王奕,明德茂亲,属当储嗣,宜奉祖宗,篡承大统,便速正大礼以宁人神,特此令知。

    司马昱奉令率同文武百官,前往琅琊王府接司马奕入朝登基,大赦天下。

    因司马奕没有子嗣,本着国不可一日无储的原则。

    东晋第一代皇帝司马睿之幼子,老一辈的封建阶级革命家,会稽王司马昱改封为琅琊王。

    摇身变为东晋第七代皇帝的储君,也就是他侄孙的储君,时年四十五岁。

    四月,慕容鲜卑经过几年的养精蓄锐,兵强马壮,国势日盛。

    燕国太宰慕容恪、吴王慕容垂率精兵十万南犯,这次选择的是洛阳。

    镇守洛阳的桓温手下广武将军陈?自感兵力不足,言称避其锋芒,战略转移,率主力匆匆南逃至近千里之外的新城(今湖北十堰市房县)。

    他留下了长史沈劲,并配给了五百人驻守洛阳。

    孤胆英雄沈劲率领这五百人抵抗十万鲜卑大军十数日后,城破后依然巷战,最后被慕容恪擒杀。

    后,慕容恪扫荡中原大地,又分兵略地至崤谷、渑池,引起关中震荡。

    氐秦天王苻坚亲自率军屯军函谷关驻守,慕容恪见秦军已有防备,审时度势撤兵返回邺城。

    燕帝慕容?シ饽饺葜??逯荽淌罚?髀步???蚴芈逖簟

    启用吴王慕容垂都督荆扬洛徐兖豫雍益凉秦十州诸军事,荆州牧,镇守鲁阳(今河南鲁山)。

    一时间,江北三州军事压力陡然大增,野王太守、右卫将军庾希频频向豫州刺史,代都督三州诸军事的威远将军谢石告急。

    中原尽没,野王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

    于是,谢石不敢怠慢,一面加强晋燕边境城池防守,一面急报建康。

    一时间,建康大震。

    谢石奏章摆上了司马奕的案头。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