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布衣首辅 > 第一卷 小元霸 第二百零九章 十字街谈心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   一般来说,谢敏洪和郑寿这两位内阁之位竞争者面对面遇上的可能性非常小,不过今日路过的少数官员惊讶地看到,他们不仅相遇,而且还攀谈起来。

    和瘦高的谢敏洪相比,「九头鸟」郑寿几乎矮了他半头,不过他有自己的优势——比谢敏洪年长六岁,在官场上更富有经验以及更深厚的人脉。

    郑寿两度入职吏部,先做广南司、河南司主事,到工部转了圈回来又接着做右侍郎,所以他对上下官员的情况熟络得很,简直可以了然于心,这就是一直在中书省的谢敏洪欠缺的了。

    所以谢敏洪的堂上客多为中下级官僚,而郑寿做生(过生日)时来送礼的却以中上层官员为主。

    加上他还有个任川南宣慰使的弟弟郑言,兄弟俩一个正三品,一个从三品,让人不得不重视郑家的实力。.

    用郑寿的话来说,自己是个慢性子,什么时候都不紧不慢,就算天大事情落下来他也还是会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娓娓道来,这叫养气功夫。

    在他看来谢敏洪在这方面有些刻意模仿自己,但只学到了皮毛而缺乏精髓。从宦二十余年,郑寿早就看穿了许多事。

    作为湖广、川蜀(即川楚系)官员的领军人物,他经历了两代君王,深知君心难测。他知道谢敏洪总觉得陛下年轻,这点郑寿极其不同意。

    主不可轻、君不可欺,这是他做人的原则,也是他自认谨慎保身的基本点,绝对不能够逾越!

    从面相上看,郑寿也认为自己的四方脸比谢敏洪的长脸更有福相,他总是和和气气,不与人争,也不居高临下待人,更不会像谢敏洪那样觉得自己聪明到可以弄人于鼓掌。

    这点是郑寿极其看不上谢敏洪的,他虽然承认此人聪明,但同时也坚持认为聪明容易反被聪明误,只是还未到遭反噬的时候而已,克己度人才是官场上的正道。

    这样两个互相钦佩却又观点、风格截然不同的人,就像两块色泽不同的燧石,还好一个在六部、一个在中书,不常见面就能维持着距离感,一旦碰面说不定就会擦出火花。

    他们走到了一起会谈些什么、又会聊出怎样的结果呢?官员们远远地避着,不时瞟上一眼,脚下加快步伐,尽量不出声地从两侧院墙下廊子迅速通过。

    这小院属于通政司,中书省在北,六部在南,所以这二位定是都想找对方说话,结果在这里不期而遇。

    院落的一角是株梅子树,现在早已不是挂果的季节,满枝的叶片已染上秋的黄褐,恰好映衬斜对角紫萝架上变得稀稀落落的叶子,和曾经恣意生长的藤条,加重了季节带来的萧瑟感。

    「从安(谢敏洪字)是什么时候听说此事的?」郑寿笑眯眯地问。

    「和同澜(郑寿字)兄前后脚而已。」谢敏洪苦笑,这次皇帝任命新内阁完全是乾纲独断,没和太多朝臣商议就下旨了。

    「别以为中书什么都知道,你瞧,现成的例子,这事我们事前就不知道。」

    郑寿相信他说的是实话。按常例,内阁的任免应该是由所有内阁成员商议后向皇帝推荐,但其实只要符合三品以上、有馆阁学士称号的大臣,经皇帝下诏任命就可以成为内阁成员。

    且这种旨意还不在六科给事中的封驳权限(三品以下官员任免诏旨需经过给事中审核)之内,内阁因事涉同僚,一般只要人品过得去也不会横加阻拦。

    所以……这道突然任性的旨意就这么发出去了,直到行人司从黄门那里接到旨意,派人到内阁和中书省分别告知,大家这才被听说:姬总的退休申请朕批了,让古林和他交接下吧。

    「此事既突然又微妙呵。」

    郑寿听到这话,瞥了高个的后肩一眼,不紧不慢地说:「

    陛下圣心,听说从勰接旨后亦涕泣不已。赐金还乡,莫大的殊荣,更何况还荫及两子,本朝以来罕见呐!」

    「陛下究竟还是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独断啦!」

    郑寿脚步滞了下:「从安,以后这样的话还是少说为好!」

    「呵呵,同澜兄在怕什么?难不成怕皇上也给你来这么一个恩旨?」

    「唉,你这人就是锋锐太盛了。」郑寿摇头:「不说这个,老夫心中有一疑惑难解,故而来寻你,想请‘天下聪明谢从安为老夫解惑。不知可愿赐教?」

    「嘿!不敢当、不敢当。老大人且说说看,是什么事让您这样不安呢?」谢敏洪故意调侃,郑寿翻翻眼皮却没搭理他。

    「从安可想到过,陛下把大森(古林字)提为兵部尚书吗?」

    「大森年方三十八岁,当年的探花郎如今执掌兵部,这没什么可奇怪的。

    何况他曾经在平定广西洞蛮之乱、备倭战争、收复哈密卫中都有很好表现,背后又有个做过大将军的通惠侯父亲,他上来主持兵部是可以想见的事。」谢敏洪回答。

    「可,为什么不是范大垣呢?」

    「老范?他要是离开五军都督府去兵部,谁接他的班?再者朝廷也不会同意一个武将接手兵部的,武人做大谁也不会同意!」谢敏洪注意地看了眼郑寿:

    「我知君意矣。这两个人都是当初侯又安(侯燮字)向陛下推荐,接替他进内阁的人选,咱们谁也没料到被陛下给用来接替姬从勰(姬国梁字)了。」

    「是啊,走了一个南人却进来一个北人。哦,我这样说没问题吧?」

    谢敏洪笑:「可以这么说,毕竟通惠侯祖籍虽在南,但他自己便是出生在北方,其子自然也该算是北人。」

    「这么说如今内阁可算是北四、南一?」

    「是啊,韩公家在巴陵恰是长江之南,勉强算是南人仅存的硕果,且武人那边似乎多了一张牌。」

    「陛下这招很厉害,从安你要小心了。」

    「唔?」谢敏洪转过脸来:「为何是我?」

    「似乎陛下近来对江南人不感兴趣。」郑寿带着神秘的笑容回答:「原因很简单,江南出事太多了些。」除去江西的乱匪,浙江的海关税银失窃案、南直隶境内漕运粮船倾覆案都是让朝廷很丢脸的事。

    谢敏洪两眼一眯:「郑大人是指……户部?」

    「我可什么也没说,从安切勿瞎猜。」郑寿摆摆手撇清自己。

    「当然,大人什么也没说。」谢敏洪走了几步,忽然问:「为何郑大人不担心自己呢?」

    「无欲则刚,老夫没有这个奢求。」郑寿微笑:「从安身近中枢是天子近臣,进内阁是迟早的,但目下机会不太好,或者说是不大有利。

    老夫多嘴劝君一句,凡事不可强求,顺水行舟方是正理。如今天子因南方屡屡出事,更主要的,姬从勰处置失当,丧师辱国,故而皇上拿他做伐给大家看。

    年轻人看事物非黑即白,自然觉得看江南籍臣子都不爽利,更遑论往内阁里放了。这时候最好是退一步,和陛下硬顶殊为不智。」

    「所以同澜兄是想让江南退避,把这个机会让给川楚?」

    「呵呵,老夫可并无此意。后面如何安排,自有圣断。我等岂可妄加揣度?」

    谢敏洪冷笑,他相信郑寿是要以此劝说自己看清形势,主动退出,但他并不想这样做。

    方才郑寿的话里意思很明白,户部尚书应该是另一个为近来江南诸案担责的家伙,那么崔俊勇就很悬了。「可……还有一种可能。」谢敏洪喃喃地说。

    郑寿停住脚步:「你是

    指,太阁?」谢敏洪轻轻闭了下眼睛。郑寿拈着胡须想想摇头:「我觉得这个可能性有,但是近期不会实现。」

    「为何?」

    郑寿向周围扫视了一眼,笑笑说:「这院子太狭小,不如我们到外面走走?」

    谢敏洪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也好。」

    两人一起并肩出来,沿着十字东街朝西走去。宫城内东南部分是三省六部的主官办公场所和文书、档案存放地。

    十字街西北是门下省;东北是内阁(相当于尚书省,但权力更大)和中书省;

    西南的北侧是钦天监、行人司和太医院,南侧是礼、工、刑三部;

    东南的北侧是都察院、通政司和皇室?k南侧是吏、兵、户三部。

    他们两个的出现让更多来往的官吏侧目,不知道今天哪块云彩把太阳遮蔽了,走个对面的赶紧让道到一旁,然后边纳闷边头也不回地继续赶路。

    「陛下已经动了一个人,如果近期再动一个也只会是副相。」郑寿轻声说:「他虽年轻你却小瞧不得,更何况他后面还站着太后老人家呢。」听到太后二字,谢敏洪肩膀动了下。

    「陛下若是换首辅,两相更迭兼有首辅的话,则天下震动,这在眼下看对朝廷是不利的。即便陛下真的有心换首辅,也要耐心找一个更合适的机会才行。」

    「同澜兄,若是只换副相,那么韩、侯、崔三人中,你认为最有可能是崔?」

    「怎么,从安不这样认为么?」

    「难道不会是韩或者侯?」

    「韩公谨慎且正直,陛下不会轻易把这根柱子撤掉。不过有传闻,韩公打算辞去尚书之职,从安可有听说?」

    谢敏洪一怔,继而明白了里面的奥妙:「韩公要接替崔公的次辅之位?」

    「不仅如此,吏部尚书和侍郎都是荆湖人,多少有些不合适。」

    「这样说来要恭喜郑大人,大概您会接任尚书之位吧?」

    郑寿笑笑又没接这个话题:「那么很显然,陛下的矛对准的是崔,这样推论没问题吧?」

    「如此说来,崔无论如何也不能留在内阁了?」谢敏洪叹口气:「只是即便将崔赶下台,于我又有什么干系呢?只怕又是为他人做嫁衣!」

    「崔下台,换一个南人上来,这样也是合理的。」

    「你刚还说陛下近来看我等江南人士不顺眼。」谢敏洪提醒他话的前后矛盾。

    「的确。」郑寿点头:「但是这个位置若换上的是北人,那么几年之内南人是无法翻身的!而有韩公在,我最多只能接他吏部的位置,不可能再去争副相。

    剩下的要么找出别个人选来送到陛下眼前,若要现成的那就只有帮你努力上位。」他说着已经走到了十字街的中心位置,然后站住脚转身对谢敏洪道:

    「方才相劝,是想试试从安的想法。不过我看你始终意志坚决要争这个副相。也罢,我就帮你争取!」

    「同澜兄不怕触怒陛下?」

    「怕,但我更怕以后北四南一成了定例!」

    「那么同澜兄打算如何帮我?」

    「请太后出面,把平衡南北的重要性和陛下好好分说一番。」郑寿微笑,看着皱眉的谢敏洪说:「从安放心,我不会胡来。当今最理解南北之事的,太后当是第一人!」

    话音刚落,忽然听到一阵轰隆隆的声响,就有人大叫:「两位大人闪开,马车来了!」还未明白怎么回事,就有两名膀大腰圆的侍卫冲过来,将二人拉到一旁。

    「驾、驾!」一辆马车风驰电掣地从他们身边冲了过去。

    「这、谁如此大胆,敢在宫城内驰骋?去将车夫斩了!

    」谢敏洪官袍肩部被扯开道缝,他气急败坏地怒吼着。

    「大、大人别嚷,那、那是圣驾!」气喘吁吁的刘太监停下来喘息,对二人说:「江西进贡的宝车,陛、陛下在试、试车呢!」

    「啊?」两人大吃一惊:「陛下在那车上?」

    「正、正是!」

    谢敏洪涨红脸正要说什么,就听又是阵「轰隆」声,那马车又从十字南街里钻出来,拐个弯,继续向天街方向去了。

    「混账!尔等怎敢让陛下涉险?要是有个万一,你刘家有几颗人头够砍的?」郑寿也生气了,指着刘太监骂道。

    刘太监追到此处累得像狗,来不及分辨原委,只得又带人掉头往回跑。

    「唉,陛下真是孩子气,这种事岂是能拿来当耍子的?」一着急,郑寿忘记自己那些规矩,竟将赵拓说成是小孩子了。

    对赵重弼进贡的这辆车赵拓真是太喜欢了!

    两侧开门、轮高四分之一处的低底盘不仅方便上下车,重心较低也带来了安全性,人不仅可以坐靠,而且小腿可以自然地放置于地板,比传统底盘高于车轴的方式也更舒适。

    车厢四角弹簧加皮条悬挂,底盘四角与前后轴间皮条软悬挂,让全车行进中即便在石板路上也不显太多颠簸。

    厢内木制部分大都采用髹漆桃木,七道明漆下焕发出美丽的木纹。

    牛皮包裹的座椅内里采用棕垫和多层麻、毛织物,不但坐上去弹性好、透气,而且经过水蜡处理的皮子还散发出迷人的红褐色光泽。

    尤其是车门和舷窗,两层木条之间夹着透明如水晶,被称作玻璃的奇妙东西,可以让车里的人看到外面的风景。

    比如刚才,皇帝就从车厢里瞥见谢敏洪和郑寿这两个对手,他们居然站在一起,大惊失色地看着马车驰过。

    马车直奔到宫城墙根下,然后灵巧地转个弯便驶入皇室?k和户部墙外的防火夹道。

    一队巡城禁军目瞪口呆地看着迎面而来的马车,发现车夫旁边坐着刘傅年,领头的校尉忽然明白过来立即让道、行军礼,兵士们也赶紧有样学样。

    「这车子转弯很容易呵?」皇帝立即发现了这个情况。

    对面侧身坐着的是押车回来缴旨的行人司行人张平,他此时被皮革的保险带(李丹要求装的,革带斜挎式,防止车速快时出现安全问题)拘束着,只好侧身(因听说要贡给宫内,李丹写信让陈三文改装,其中一项便是将对面双排座的前排,拆开改成两个面对面侧坐车位供内侍或宫人伴乘,座椅舒适度和规格也相应降低。)回答:

    「陛下,这正是此四轮驷马车的优势所在。该车有一种特殊的转向机构,前轮转向则后轮亦转向,故而转弯行驶于街巷、山间弯道时极为机敏便利。

    据说当初李爵爷就是凭借此车行于山路,出其不意到攻打凤栖关的贼军背后,击溃贼军给守关将士解围的。」

    「但他那时用的是货车对吧?」

    「陛下圣明,小臣见过一辆那种货车,长有一丈二尺,宽约六尺,车厢高处五尺六分。

    旧车是木制龙骨,可载货最多四十石。新车已经改用铁制龙骨和铁轮毂,载货最多至六十石,以五马牵引。」张平躬身回答。

    「原来如此,怪不得别人做不到的事他能做到。」赵拓笑了。

    张平回答:「李爵爷年纪虽轻,见识之广博高远却足令小臣汗颜。他常说:欲成其事,必先工其器。

    还说:人与兽的区别就在于人能制造并利用工具,使得做事省力、省时,如此则人能胜兽,亦能胜敌。」

    「欲成其事,必先工其器。」赵拓重复了一遍。他侧头透过玻璃看马车现在的大

    概位置,感觉车夫将车子速度放慢了。便拉了下身边的璎珞。

    车夫头顶的那对小铃「叮铛」响了下,刘傅年拉开窗板问:「陛下有何吩咐?」

    「快点,我们拐回十字街,然后从天街回太仆寺去!」

    于是谢、郑二人便看到马车再次隆隆驶过的情形,刘太监不得不带着一众人等赶紧又往回跑去追赶圣驾。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