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魏暴君 > 第168章 晚节不保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假模假式的客套完,曹芳直接切入正题,问起郭淮去诸葛恪在东关筑堤的见解。

    程序上,这也是考核,但曹芳清楚,王凌肯定事先为郭淮准备了预案,以他的水平,根本不可能挑出毛病。

    纯粹的形式主义了。

    就这么实在。

    换成徐邈,就算在世,也不太可能帮王?F做准备,大概率还是让王?F自己上,行就行,不行也是你的命。

    人和人的差距就这么大。

    但得逞的偏偏就是这些人。

    不仅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曹芳也无可奈何。

    如果能忽略集体智慧这一点,郭淮的应对还是可圈可点的。毕竟在战场上打拼了大半辈子,又以机智著称,他的很多观点非常到位,甚至称得上高明。

    郭淮认为,诸葛恪东关筑堤后退守濡须坞,本质上就是色厉内荏,想投机取巧,希望我军迫于形势,不敢出击,从中赚取声望,为将来辅政做准备。

    孙权与江东世家貌合神离,逼死陆逊,流放顾谭,更别说虞翻那样的骨鲠之臣。他与江东世家的矛盾难以化解,不可能从江东人中选辅政大臣,而淮泗人后继无人,只有诸葛恪可选。

    但诸葛恪太年轻,又没有足够的功勋,很难让人心服口服。趁着孙权还在世,能镇住江东世家,创造机会,让诸葛恪建功,几乎是孙权唯一的选择。

    除此之外,他可能也希望诸葛恪能够攻克合肥,完成他多年的心愿。

    纵观孙权一生,他对合肥的执念无人不知。带着这样的战绩离世,他如何面对父兄?

    担负着这样的重任和期望,诸葛恪只是筑堤,不肯直接进攻,既是实力不足带来的谨慎,也有可能是一种试探。

    如果我们没有反应,不排除他会更进一步,攻击合肥。

    基于这样的判断,郭淮提出了两个方案供曹芳选择。

    一是率部亲征,从气势上压过诸葛恪,让他不要有非分之想,趁早退兵。

    二是示弱诱敌,让诸葛恪觉得有冒险的可能。等他进攻合肥的时候,再出兵反击,予以重创。

    两个方案各有利弊。

    前者有可能错失战机。万一诸葛恪不再进攻,却抓紧时间加固城墙,到时候再想进攻东关就难了。

    后者则需要集结更多的兵力,做更多的准备。考虑到今年的收成并不理想,国家储备也有限,困难可能会很大。万一准备不充分,反被诸葛恪钻了空子,那就得不偿失了。

    曹芳认真地听完,沉默了好一会儿。

    早就知道郭淮不会老实,还真是被他猜中了。

    郭淮的建议与其说是建议,不如说是反考核。

    两个方案,你选一个。

    选前者,说明你没有大战一场的勇气。外强中干的就不仅是诸葛恪,也包括你这个刚刚亲政的天子。

    选后者,难度不是一般的高,受挫的可能性很大。就算是打赢了,也难逃不顾百姓生死,穷兵黩武的骂名。万一打输了,那更是纸上谈兵的典型。

    练兵练了大半年,就练了这么个玩意?

    所以嘛,你还是多听老臣的建议,不要太自以为是。战场凶险,不是你能玩得转的。

    他很恼火,却也没有大发雷霆。

    既然决定了用郭淮,他就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君臣之间的明争暗斗永远不会停止,除非一方占据了绝对优势。通常来说,这一方都是大臣,毕竟生于皇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和久经官场的大臣相比,见识、阅历天然不足,英明神武的皇帝只是偶然。

    就算他是穿越者,他也不觉得自己能在这一方面有什么优势。

    他的优势在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在硬实力的提升,最后以力服人,而不是在权谋上碾压对手。

    “朕再考虑考虑。”曹芳说道,示意郭淮可以退下了。

    今天就到这儿,有账以后再算。反正主动权在我手上,看谁耗得过谁。

    郭淮告退,下殿去了。

    五兵尚书属尚书台。郭淮不像王基那样受天子宠信,自然不能待诏昭阳殿,只能在尚书台等着,随时听候召唤。

    出了昭阳殿,来到尚书台,郭淮先去见尚书令丁谧。

    但他扑了个空,丁谧不在台省,掾吏也不告诉他丁谧去哪儿了,让他在外面候着。

    因为还没有正式报道,五兵尚书的公廨暂时还不能用。

    郭淮坐在外面的走廊上,看着来来往往的尚书郎、掾吏,一声长叹。

    自己束发而战,为大魏效力三十余年,历事四朝,没想到花甲之年还要遭受这样的羞辱,甚至还要在丁谧这样的奸佞小人面前低头。

    但这是没办法的事。

    谁让自己遇人不淑,与司马懿父子成了同党呢。司马懿征战一生,司马师也是人中龙凤,偏偏司马昭却是个软骨头。为了苟活下去,生生将他拖下了水。

    如果天子昏庸也就罢了,以他的家世和交游,蛰伏一段时间,自然有人会推荐他出仕。

    可是现在情况不同,天子虽然年轻,却性格坚忍,不仅司马懿父子着了道,王凌、王昶也没熬过他。自己再嘴硬,天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复职。

    他年纪大了,耗不起,不想一辈子的努力付之东流。

    正想着,丁谧回来了。

    一群人围上去,有的问候,有的汇报,丁谧上堂坐定,一边喝水,一边回应众人。

    郭淮没有动,等所有人都走了,他才走过去,拱手施礼,说明来意。

    丁谧眼皮轻抬,看了他一眼。“我刚从昭阳殿来,已经知道你的事了。王伯舆赴荆州后,五兵尚书的事务就由??鹱影畲?恚?闳フ宜?唤影伞!

    听到??鸬榈拿?郑??窗底灾辶酥迕肌

    诸葛恪东关筑堤,征东将军??鸺蟮难沽ψ畲蟆W魑??鸺蟮某ぷ樱??鸬椴惶?赡芡?馑?救跤盏械姆桨福?绞焙虮厝挥幸环??邸

    而且看丁谧的表情,显然已经知道他的方案,而且不太满意。

    天子没有为难他,至少表面上还保持着体面。尚书台却没那么和善,一场激烈的论战正等着他,而且对手是一群年轻气盛的读书人。

    早就知道这五兵尚书不好做,可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郭淮辞别了丁谧,赶往五兵尚书的公廨。

    看着郭淮出了门,丁谧的嘴角轻挑,露出一丝不屑。

    他最看不惯这些自以为是的世家子弟。

    世家怎么了,再大的世家也不是起自寒微,太原郭氏的强盛也就两三代人的事。如果天子看你不爽,将你重新变成寒门也就是两三代人的事。

    既然选择了低头,你就应该夹着尾巴,老实做人。在天子面前卖弄学识,反过来考校天子,你真是活得不耐烦了。

    先对付了??鸬樵偎蛋伞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