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明皇长孙 > 第188章 揣摩考官的意思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见陈伯颜和张顺之二人答应下来,朱逸也点了点头。

    以陈,张二人的水平,朱逸感觉他们考取个贡生应该不难,实在不行,这不还有方孝孺吗?

    反正老爷子也说了让方孝孺来自己这边帮忙,自己让他帮忙培训一下应该不难吧?

    如果这还不够保险,不是还有自己吗?

    八股文乃是明朝所独创,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几个部分。

    其中进化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多一字都不行,所以很多考生写起来往往为了凑字数,废话连篇。

    痛苦的不仅有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因为四书五经里面字数有限,各级各类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

    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如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

    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

    八股文只是一个考试的解答形式,而真正对考生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掌握考试的思想。

    揣摩考官的意思很重要。

    恰好朱逸记得《皇明贡举考》里对此次会试的记载。

    会试,殿试题目往往会与那一年的国家政策有关,为了推动农业发展,朱元璋非常注意水利的建设。

    即位当年,他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必须及时奏报。”

    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治理定海、鄞县的东湖,可灌田数万顷,次年开凿溧阳银墅东坝河道四千三百多丈,从嘉兴等州调集的民工多达三十五万九千七百人。

    不过一项政策颁布下去,最重要的是如何督促地方官员实施下去,这一年的春闱试题便是有关这方面的事情。

    有关政策如何顺利实施下去。

    想到这儿,朱逸看向陈伯颜,张顺之二人。

    “如今我大明建立已有二十四年,陛下重视农业,推行军屯和商屯,相比于刚刚建立之时的田野荒芜,经济凋敝,如今大量的荒闲土地已经得到了开发,但地方上农民手里的土地却是越来越少,其中固然有乡绅暗中操作的缘故,但地方官员是否不折不扣地将政令实施下去,也让人十分存疑。两位以为,如何保证一项政令能够顺利地实行?”朱逸问道。

    听到朱逸的问话,陈伯颜和张顺之也是陷入了沉思。

    他们两个有着一腔热血,参加科举,期望以后能够在朝堂之上实施自己的抱负,因此对国家大事也会经常进行辩论。

    如今听到朱逸的提问,两人也是认真地思考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后,陈伯颜开口道:“我认为,陛下应派御史巡视地方,一旦发现有执行不到位的,便使其强加改正。”

    听到陈伯颜的话,张顺之却是摇了摇头:“伯颜兄有些太仁慈了,事实上,很多地方官员极其可恶,你若是不给他上点严酷的手段,他根本就不长教训,我以为应当严查那些阴奉阳违的官员,一旦发现便严加惩处,以儆效尤,如此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过犹不及啊,顺之。”陈伯颜说道,“严苛的吏法或许短时间之内能够取得效果,但是从长久来看,可能会起到反效果,容易造成国朝不稳。”

    张顺之却不太同意陈伯颜的看法:“当今陛下以严法治国,也没见国朝不稳,有时候不用重典那些官员根本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且按照陈兄所言,让御史去地方上巡查,很容易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最后御史也和当地官员勾结在一起,毕竟利益所驱,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加上御史无法在地方上呆太久,一旦御史离开了地方,只怕马上又会恢复成原样。”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他们两个的性格明显就是不一样的,张顺之主张使用严法,可是陈伯颜却偏向于更加缓和一点的办法。

    两人争执了一会儿,张顺之看向朱逸,问道:“朱兄认为如何?”

    朱逸看了眼两人,说道:“其实你们说的都有各自的道理,但还不算最好的办法。”

    “朱兄有何高见?”陈伯颜虚心请教道,没有因为朱逸是个商人就瞧不起他。

    朱逸想了想,说道:“按照张兄所言,对地方官员使用重典,短期内或许可以看到很好的效果,但这一方法的弊端也被陈兄给说出来了,长时间的高压政策或许只能起到反效果。”

    别人都说朱元璋对官员严厉,但即便是朱元璋也不是一味地严苛。

    当初朱元璋创设《大诰》,贪污超过六十两的便剥皮实草。

    可是这一律法真正使用的次数却并不算多。

    因为朱元璋也知道,一味的高压不可取,真要按照这种标准,大明只怕会陷入无人可用,人才断代的尴尬局面。

    听到朱逸的话,张顺之有些不服,刚想说点什么,只听朱逸继续说道:“可是按照陈兄的方法可不可行呢?也不行!”

    “就像顺之所言,御史在地方上呆不了太久,只要一离开地方,只怕很快就会恢复成原样。”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到底该如何?”张顺之问道。

    “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派遣国子监生员分赴全国各地,直接让他们督促吏民兴修水利。”朱逸说道。

    国子监本来就是朝廷官员的预备役,让他们去地方上,相当于是提前给他们一个实习期,让他们对政务的处理能够更加地了解。

    与此同时,国子监不像御史,御史除了巡视地方以外,还承担着其他的职务,但是国子监生员不一样,他们可以长时间地呆在地方上,呆个三五年甚至都不是问题。

    而且这些初出茅庐的国子监生员往往都怀揣着一腔热血,不像那些老油条,虽然无法完全杜绝怠工的现象,但一定会减少很多。

    此举可谓是一举三得,既培养了国子监生员,又能让政令更好地实施下去。

    虽然这种方法也不算完美,但一定是标准答案。

    朱逸为何说一定是标准答案?

    因为这个方法就是朱元璋想出来的。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