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当外在环境和评判标准发生变化的时候,股票机会与风险的标准由产生了变化,作为投资者,只有及时适应这个变化,才能有效识别机会与风险。
炒股从来无定式,也不存在十全十美的炒股诀窍。江恩的技术理论但好,格雷爬妈的价值理论也好,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理论,都有其优缺点,作为理论的跟随者,投资者该在借鉴并参考这些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否定和完善。
世界投资大师索罗斯在面对采访时总不忘记提醒:“我也头脑不冷静,我也恐慌。而对这些事情,我和其他人的反应一样,也会狂喜或是失望。我的决定也不总是正确的。我有时也会不合时宜地斩仓。”连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师都会犯错,都有困惑,这说明没有一种投资方法能够保证基业常青,投资既是一种信念的坚持,也是一种艺术的升华最终的成功取决于一个人的努力、坚持、顿悟和乐于求变的精神。
白秦分享给苏柔的第四个投资误区便是高估自己
资深的投资者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如果想从股票投资中获取收益,必须具备这样一种能力:清楚自己的实力,不超出自己的投资“能力圈”。因为他们明白,高估自己比高估市场更可怕。
殷神巴菲特在任何压力下都始终坚持固守在投资“能力圈”范围的基本原则。他曾说\"我们的工作就是专注于我们所了解的事情,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所有情况都不会驱使他作出在“能力圈”范围以外的投资决策,
巴菲特坚定地掌握了伯克希尔公司的命运,相信能够实现他为这家公司所制定的目标这是因为他已经确定了一个能力范围,他能够在这个范围之内进行他的资本管理。同样巴菲特宁愿在重要的和可知的范畴之内作出他的资本分配决定。如果你会打棒球的话这是一个击球区。在这个击球区里,巴菲特愿意挥动球杆,打击向他投来的球。这种比喻浓缩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巴菲特能够客观地估价提供给他的机会;在这个世界当中,巴菲特在作出决定时所考虑的变量是那样明显,以至于他几乎可以触摸到它们而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是如此相信它们,以至于他能够基本上消除不肯定性。
可见,要想成功进行股票投资,最好的办法就是向股神巴菲特学习,即只在自己熟悉的股票领域内和自己的投资能力范畴内活动。为了管理好这种认识状态,巴菲特用以下标准来衡量他的能力范围
(1)他确定了他知道什么,其办法是鉴别真理、真理之后的动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他保证他知道什么,其办法是进行一次逆向思维,为此他会寻求证据证明他以前的结论有误。
(3)他检查他所知道的事情,其办法是从他所作出决定的后果当中挑出反馈。
也许投资者会有疑问,巴菲特不正是因为只在熟悉的领域投资,而错过了投资微软,思科等科技股这样巨大的投资升值机会的吗?为此,让我们对巴菲特与盖茨进行一个有意思的比较:
巴菲特最成功的投资是对可口可乐、吉列、华盛顿邮报等传统行业中百年老店的长期投资,这些“巨无霸”企业的不断增长使巴菲特成为世界著名富豪。与巴菲特不同的是,他的好朋友比尔·盖茨最成功的投资是对他创建的公司微软的长期投资。正是微软这个新兴软件产业的“超级霸主”使比尔·盖茨成为超级富豪
那么巴菲特为什么不投资微软呢?同时比尔·盖茨为什么不投资可口可乐呢?答案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如果巴菲特投资高科技产业,而比尔·盖茨投资传统产业,这两个在自己最擅长的能力圈外进行投资的人可能为全世界增加两个新的百万富翁。但绝不会是百亿富翁。
在交易的世界里,巴菲特坚持做那些他知道的和他能做的。他不会去试着做那些他不能做的,他知道他了解媒体、金融和消费品公司,所以,在过去的几年里,他将资金集中投资在这些领城。巴菲特同意奥森·斯科特·卡德的至理名言:“大多数胜利者出自于迅速利用敌对方愚蠢的错误,而不是出自于你自己出色的计划。\"
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和自己的能力范畴内投资,只要不超出这个范围,投资者就拥有了一种能让他的表现超出市场总休表现的竞争优势。巴菲特所拥有的正是这种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就是衡量一笔投资是否有理想的平均利润期望值的能力。只要他关注的是其他任何类型的投资,他的“衡量工具”就会立刻失效,而只要无法衡量,他判断一笔投资是否可能赢利的能力就与普通投资者没什么两样了
巴菲特并没有刻意去占领某个特定的市场领地。这只是由他的能力范围自然决定的,对自己懂什么又不懂什么,他心中如明镜般清楚。他已经证明,如果他留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他会轻松赢利。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外可能确实有一座更高的山,但他对这座山不感兴趣。他那种已经得到验证的投资风格符合他的个性。去做其他事情无异于穿上一件不合身的衣服,一件太大或太小的阿玛尼的衣服不如一件正合你身的廉价衣服。
让我们牢记股神的告诫吧:“对你的能力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范围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够确定能力圈的边界所在。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边界所在,你将比那些能力圈虽然比你大5倍却不知道边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认清自己,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范畴,成功的可能性就会非常低。这一点在股票投资上也很适用。如果投资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投资失败的可能性会大大提升。
白秦分享给苏柔的第五个投资误区便是借钱炒股
投资实践中,很多投资者刚入市时十分谨慎,往往投入很少资金运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有收获,就异常兴奋地认为自己很有天赋,是投资的高手,急不可耐地将自己的全部家底投入股市,甚至借债投人,希望在短期内赢得巨大的利润。实际上,借债投资无异于又给自己增加了一种风险,倘若投资得利,尚可化解风险;倘若投资失败,则置自己于双重风险之下,最终会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血本无归。
2011年7月,有这样一条新闻吸引了很多读者的目光:“儿子炒股亏40万元,50多岁的母亲欲卖肾卖肝替子还债。”读了让人心酸。由母亲之口讲述的“儿子如何深陷股票泥潭”的经历,颇值得投资者警醒:
开始,终日忙碌也赚不了几个钱的儿子“发现了一条赚钱的捷径炒股”,于是把一家人辛苦积攒的十几万元投入了股市:接着,股市行情不好,买的股票深深套牢;再接着,儿子萌生“借钱翻本”之念,把亲戚的数十万元也投入了股市;再接着,股市继续低迷,导致“亏了40多万元,其中30多万元是欠债”。于是,母亲主投无路,“就想通过卖肾把这个窟窿补上”……
套用一句俗语,“市场不相信眼泪”。回头来看,“儿子”在炒股这件事上教训良多:首先是育目人市,认为股票投资是“赚钱捷径”,风险意识淡薄;其次是没有用“闲钱”投资,致使亏损超出了承受能力;第三则是逆市加仓、借债炒股,进一步放大风险,最鸟导政财务失控。
现实生活中,像上述案例中“儿子\"这样的投资者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每天都会出现。走其对一些初入市的新投资者而言,一旦重仓被套,极易产生“借钱翻本”之念,酿成恶果市场是无情的,借债投资股票的人极少有好下场,一方面借债投资表明他急于获得暴利的心态,过于急躁,就不可能有耐心,而耐心恰恰是投资股票最重要的索质之一。另外,因为投人巨大,任何股价的细微波动,都将会给他带来难以忍受的折磨,往往经不起一点较大的波动,极容易失去理智。在股票投资市场,不论你有多少资本,做的买卖是多大也好。多小也好,一定不可以借债来投资。否则,就不算是投资,而是一场赌博。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投资者,手中有100万,赚进一倍,就是赚了100万。如果他人市之前,借人另外的500万,那他手中有600万。如果也是赚一倍,比没有借钱之前,多赚了500万。即使借来的钱20%的利息,也只是100万,除去利息,还多赚400万。似乎不管怎样,借钱投资都是合算的。
但这其实是一种盲目乐观的心态,没有看到市场的风险。如果损失之时,只是自己的资本,没有举债,要东山再起,还有很多机会。但如果人??之前,债务很多,一旦看错.负债累累,要翻身的机会就很少了。如果以举债形式去做买卖,危机更大得不可以量19要脚踏实地投资,更加不可以举债投资,否则,投资者会将自己置于无可计算的危机之中
其实,股票投资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大有大做,小有小做,只要方法对头,同样可以收到本小利大的投资效果。“借鸡下蛋”固然好,但严格来说,下的蛋是应当物归原主的,更何况还会有“鸡飞蛋打”和“杀鸡取卵”的可能。因此,建议投资者不要因本小和利小面不为,只要“肯为”,就一定会“有为”,但最好是在自己能力之内有所作为。
白秦分享给苏柔的第五个投资误区便是频繁换股
股票的价格变化经常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论是上升通道还是下降通道的股票,中间的过程一定会有波动,但投资者的心理波动往往会大于股价的波动,这种心态变化经常导致一些投资者频繁换股。
其实,频繁换股并非一种明智的投资方式,而是一种误区,
投资实践中,有很多投资者不是拿不上好股票,也不是不知道什么股票好,而是手里的股票拿着不涨、股票买上了还在下跌、调整了好长时间的股票仍在调整……更可气的是彼时的大盘仍然在涨,热点股每天都在涨,于是,很多投资者的心里承受不了这样的现实怎么办?只有换股,换一只不调整的,换一只正在上涨的,换一只热点股,但换来换去,最终换来了什么?
温蓝是一位股票投资者,由于股票没做好,让他的心境变得很乱,他的资金还有500万的时候,还在频繁地换股,股票只要一跌就卖,且很快就拿了新股。任何因素造成的股票下跌都会造成他换股,没有了起码的思维能力,下跌的本质更无从判断,心态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没有了承受能力,虽然股票又涨了,可他早卖掉了。最后资金严重缩水,一个多月的时间损失50%的资金
实践中,发生在温蓝身上的这种现象在投资者中并不在少数,频繁换股对长线投资者来说是不可取的。
投资者应该懂得:对于受诸多复杂因素影响而不断波动的股票市场的未来走势,在其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是很难做出明确判断的,投资者特别是在“资金、信息、技术”等各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普通投资者确实是知之甚少的。因此,假设你不是一个高手,就不应该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贪图暴利,因小失大。并应该坚决放弃由于“自负”心理作祟而引发的频繁换股操作,以避免盲目性,在投资过程中尽量少犯错误。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