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超级教师混都市 > 第392章 文武赋焦山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中午,牛缺草一行在景区附近吃了中饭后,便马不停蹄来到焦山风景区。

    途中,牛缺草对大家说,据我所知,焦山原名,在镇江东北面的长江之中。

    可能因为宛如碧玉浮于大江之中吧,所以焦山又称“浮玉山”,是国家五a级风景区。

    可能因为满山苍翠,宋真宗为纪念曾经隐居山中的东汉处士焦光,改樵山为焦山,并沿用至今。

    来到焦山,牛缺草感到山水果然天然真实。

    寺庙建筑掩映于葱茏老树之中,感觉“焦山山裹寺”的说法果然名不虚传。

    武军华说,在此之前,我就知道,焦山上的定慧寺,原名叫普济禅寺,是江南数一数二的古老寺庙了,清代的康熙皇帝南巡经过焦山时候,还亲自题写了寺名匾额。我期待看到康熙皇帝的御笔呢。

    请了一个导游,男的,四十来岁,又矮又胖,介绍时慢条斯理。

    应大家要求,他告诉牛缺草一行人说,《焦山志》明确记载,宋代真宗皇帝生病了,久治不愈。

    有一天,真宗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老人走进了他的金銮宝殿,自报家门,说是东南方的隐士,名字叫焦光,亲自送丹药来,为皇上治病的。

    真宗皇帝一觉醒来,病果然好了。

    真宗皇帝把梦中之事说给臣子们听。

    有一位大臣说:“焦光是汉朝末年的一位隐士,在长江之中的樵山长期隐居。他甘于贫乐于道,朝廷三诏不起,一贯廉洁自持。”

    真宗听说之后,非常高兴,颁发圣旨,敕封焦光为明应公,立祠春秋祭祀;易名樵山为焦山;对焦山的田赋、差役,全部免除。

    在牛缺草心目中,焦山应独处大江惊涛拍岸之中。可到了之后才知道,长江已然淤积狭窄了不少,焦山与江岸之间,不过几百米的水程;并无惊涛拍岸,而是缓缓东流。

    远望焦山,高耸一塔,绮竹苍松,翠色黯然。

    不一会儿,游船就来到了对岸。

    牛缺草他们弃舟登岸,过石牌坊、影壁,来到了定慧古寺。

    导游介绍说,这就是名闻遐迩的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

    原来名叫普济寺,宋代时称普济禅院,元代时改称焦山寺,清代时,康熙皇帝南巡,来游焦山,把焦山寺改名叫“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

    定慧寺四门面水而建,登岸以后就可以进入寺内。

    寺门左右,有两个石狮;门上有“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的对联。

    牛缺草想,此圣人当指隐士焦光了。

    门后影壁上,大书“海不扬波”四个大字,导游说是明代天水人胡瓒宗书写的。

    众人在这里照相,牛缺草一边照相,一边思索,这该是佛教用语吧?

    定慧寺的主体建筑是大雄宝殿,一例的明代风格。

    在殿内,有一盏长明灯高高悬在半空,清康熙皇帝书写的的“香林”两个大字,在烛光香烟之中闪烁着。

    武军华端详着,久久不忍离去。

    大雄宝殿正中间,供奉着释迦牟尼、药师、弥陀三尊大佛。金身请自北京和五台山的三尊大佛高坐在莲花宝座上。

    焦山碑林中的墨宝非常多,稀世之宝六朝《瘗鹤铭》碑被称为“碑中之王”。

    《瘗鹤铭》碑原是摩崖石刻,后来坠入长江之中。

    清代康熙年间的一个冬天,苏州知府陈鹏年退居镇江,与友人来到焦山江边,探寻《瘗鹤铭》碑。

    时值冬季,江水退落,见有残碑显露在滩头的泥沙之中。

    陈鹏年募集青壮劳力打捞,历经百日,得到五块碑石,共计九十三字。

    《瘗鹤铭》残碑,设置专亭存放。

    字写得很大,牛缺草他们难知其妙。

    但是,他们知道,北宋著名大书法家黄庭坚评价:“大字无过《瘗鹤铭》;《瘗鹤铭》,大字之祖也。”

    他们还知道,这些字,历来受到行家好评。

    清代著名书法家、官至内阁学士的翁方刚的评价,牛缺草记得最清楚:“萧散简远神仙字,谁识中间朴气存?”

    出得文碑林,来到武炮台。

    炮台壁垒森然,炮口对着长江下游。

    导游介绍说,明、清以后,焦山成为长江要塞。

    一百多年以前,逆江流而上的英军,欲攻取金陵。

    清军将领海山在这里组织了一次气壮山河的阻击战,毙伤无数英军之后,全军覆没身死。

    英军进行残酷报复,屠城镇江。这一战惨烈异常,使远在欧洲的恩格斯也为之感叹!

    今年新建的焦山绝顶万佛塔,塔高四十多米。

    登塔而望远,远景尽收眼底。

    隔江象山在左侧雄立,京口北固山、金山在右侧拱卫,古拙长江,犹如长练舞动于天际。

    瓜州远岸,夏意已浓,平原万里,如烟如幻。

    “砥柱镇中流,此处好穷千里目;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

    牛缺草想到刚才在半山中一处亭子上看到的联语,竟有江山胜迹、百年兴废之叹……

    在牛缺草心中,京口三山,金山上的金山寺最有名气。

    尽管天色已晚,考虑明天上午十点钟要赶往汉东省《废河日报》社,所以牛缺草仍然安排来金山。

    也许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吧,金山不太高,四十来米,绕山一周五百多米。

    女导游说,金山,早先是大海里面的悬礁孤岛,随着沧海桑田的变迁,在流向变动之中,长江反复冲击金山北岸的瓜洲,致使整个瓜洲塌入长江里去了,泥沙堵塞其中,把金山与陆地联成一片,形成了金山的雏形。

    据《金山志》记载:“山有佛寺,始建于晋明帝时”,佛寺名字叫泽心寺。

    “晋明帝时”,即公元323到325年间。

    唐朝时候,禅师法海在这里开山获金,重建古刹,更名“泽心寺”为“金山寺”。

    金山寺规模宏大,香火很旺,绵延至今。

    牛缺草一行从大殿后侧登山,最先进入夕照阁。

    乾隆南巡金山时留下的七块御碑,在夕照阁内保存完好。

    乾隆六下江南对金山胜景的评价,这些石碑都像正史一样记载着。

    乾隆六下江南为什么都到金山来呢?颇有趣味的“野史”在人们口头传诵着:乾隆的生身父亲不是雍正皇帝……乾隆连续六次来到金山寺,其目的是来寻找生身父亲的……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