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超级教师混都市 > 第141章 省里最高奖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最后定稿时,王培把两乡镇的事例“扎木成排”,“合并”推出,事例叙述方面有力度,语言表达方面又简练,可谓“双赢”。

    稿件是由牛缺草最后抄写的——

    沂北乡镇“消肿”下猛药

    两千七百三十七名超编、借用人员被分流、清退,每年可节支一千万元

    本报讯在沂北农村过去每两名乡镇事业单位的人员中就有一名是超编或借用人员。

    如今,该县三十八个乡镇场的两千七百三十七名上述人员中,一千五百四十七名通过分流与财政“断奶”,一千一百九十名被清退,该县因此每年可节支一千万元。

    该县是经济薄弱的“吃饭财政”县。

    但近年来,乡镇事业人员队伍却越发庞大,据调查,乡镇超编和借用人员占事业单位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八点五。

    加重农民负担,加大财政压力,仅各乡镇调用预算外资金每年支付超编人员的工资就超过六百万元。

    乡镇事业人员再不“消肿”,将直接影响全县脱贫奔小康的进程。

    为此,该县于4月初开始对全县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进行清编减员,确保一次到位,不留尾巴。

    清编减员的关键是乡镇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

    县委、县政府要求各乡镇一把手“从我做起”,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过好人情关、公正关。

    万字、白果树两乡镇各有事业单位十五个,核定人员编制分别为五十和五十二人。

    但实际分别拥有一百一十八和一百一十七人。

    两乡党政一把手带头从自己安排的人员清起,坚持“一碗水端平”,很快分别清退了六十八和六十五人。

    机关干部和群众都很满意。

    该县注重把握政策界限,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在清编减员过程中,各乡镇将工作中的每一步骤和环节都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坚持稳步清退、妥善分流的原则,积极为被清退、分流人员确定流向和目标。

    大庙乡向这些人员提供物资、赊借饲料,扶持他们兴办猪场,搞多种经营,进行第二次创业。(王培牛缺草)

    抄好后,牛缺草把稿件拿到宣传部用传真传出。

    《运河日报》率先刊出,《新花日报》《淮水晚报》《运河晚报》等相继刊出。

    《运河日报》不仅把这一稿件发了头版头条,而且加了编后——

    乡镇事业单位超编是一种普遍现象,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为此,很多地方也曾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但却一直未能如愿。

    沂北下“猛药”为乡镇“消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清编减员能够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

    人多了,因人设事、人浮于事的现象便随之而来,原本该由“编内”人做的事都由“编外”干了,助长了拖拉散漫的不良风气。

    清编减员,可以促进机关干部深入实际,贴近群众,多干事,干实事,改善干群关系,重塑干部的良好形象。

    清编减员还可以缓解财政压力。

    我市大多数乡镇财政比较困难,人员的严重超编,使本来就吃紧的财政雪上加霜。

    减员,无疑是节约财政支出的有效举措。

    而财政来源于税收,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说到底是由群众养活的。

    少一个闲人,群众就少一份负担。

    清编减员能够取得实效的关键是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

    “一碗水端平”,敢于冲破干扰和阻力,最有效的办法是首先把自己的亲朋好友减下去。

    上行下效,这样才能保证清减工作顺利进行。

    稿子发出不久,王培来沂北,严厉地批评牛缺草,说:

    “你怎么把我名下的稿件投给市级报纸?

    “报社的同事笑话我在市级报纸赚稿费了……

    “今后,凡是我们合作的稿件,你要传给《新花日报》和中央报刊之外的媒体,要把我的名字去掉!”

    牛缺草向他赔礼道歉,并保证下不为例。

    还有,这篇稿子是牛缺草誊写传出的,按牛缺草的本能,或者说“跟好人学好人,跟大仙学跳神”,牛缺草把王培的名字写在前面。

    王培告诉牛缺草,我们《新花日报》的规矩,记者和基层通讯员合写的稿件,记者的名字放在通讯员名字的后面。

    这篇稿子我的名字在前,在报社同事眼中我好被动哟。

    牛缺草又一次赔礼道歉。

    王培说,你要再次保证下不为例。

    牛缺草很尴尬,没有合适的话解围。

    为了调节气氛,王培说起了笑话——

    “最近,为了你,我打电话给省市县主要领导,向他们提了意见。”

    牛缺草瞪大了眼睛。

    王培说:“你们当领导的,怎么回事啊?在电视新闻中老是站在我们牛缺草的前面,挡住他的镜头,哈哈哈哈……”

    王培说的是牛缺草拿着小本子随领导采访的情况,牛缺草也笑了……

    后来,1998年11月18日《运河日报》头版刊登牛禹采写的消息《本报新闻作品〈沂北乡镇“消肿”下猛药〉获首届长江新闻奖》。

    牛禹消息称:“由长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编辑出版的《首届长江新闻奖暨1997年度长江报纸优秀作品》一书近日与读者见面。

    “本报1997年6月12日一版刊登的消息《沂北乡镇“消肿”下猛药》(作者:王培、牛缺草)作为我市唯一荣获首届长江新闻奖的作品入选该书。”

    “长江新闻奖是长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评定的全省综合性的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首届长江新闻奖共十件。”

    又,此前,该作品还获得1997年度长江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第十二届中国地市报新闻二等奖。

    牛禹消息称:消息报道的“沂北的做法为各地清编减员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实事求是地说,王培、牛缺草写作时就有这方面的指导思想。

    牛禹消息称《沂北乡镇“消肿”下猛药》“篇幅短小、交待事实清楚具体,经验具体实在,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是一篇思想内容深刻的新闻作品”。

    这,也是王培、牛缺草当时写作时就刻意追求的。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